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我們的街舞:讓人相遇、連繫、投入在一起的時光

從一個舞者的視野尋找香港藝術風物誌,在不同的角落、不同的時間,將會得到不同的記錄。街舞,大家想像會在何時何地遇上?

從屯門一些較少遊人的地方、到熙來攘往的元朗銀座,不少來自區內外年輕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一起練舞、battle〔編按:較量〕、吹水、食飯…

由很久以前文化中心外的空地,到近年的奧運站,PolyU VA〔理工大學邵逸夫樓〕,海濱公園,你也可能見過跳舞的身影。我們總是在社區中不斷找尋能容納街舞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對街舞文化是重要的元素—— 在街上,有同區的街坊觀眾、有來自不同社區的人,有人,就有交流,就能吸引到同好,建立關係。在法國、美國、日本及台灣等街舞文化走得較前的地方,在公共空間跳舞十分常見,亦受到公眾及政府的支持。因為疫症及其他原因,現時很多舞者都轉為租用室內的studio〔練習室〕跳舞,但亦意味著與社區的聯繫,與其他舞者的交流減少了。我們喜歡在街上跳舞,是因為街舞很需要交流,這是我們的動力之一。

街舞强調交流及互相支持,我們會很自然地聚在一起,互相觀察、較量,同時分享心得。街舞者交流的方式不只是一起對鏡練習,我們也會互相跳舞給對方看:舞者會圍成一圈,有舞者在圈中跳舞,其他人在旁邊一起觀看、鼓勵、同時律動,這叫作Cypher。而battle,則是互相較量的形式。

在Cypher時,我可以選擇看著圈內的舞者跳舞,有感覺時,也可以隨時進圈裡面跳舞。(圖片由作者提供)

在cypher、battle,或平常練舞時,我們會有很多身體動作去表達與人交流的感受。「Hey/yo/又見到你!/好耐冇見!!」然後擊掌、碰拳,並擁抱,這是我們對圈中朋友的打招呼方式,也是表示相見的喜悅。和battle對手擊掌、碰拳和擁抱,則是表達尊重或欣賞。見到舞者做出厲害的動作,或跟音樂很契合的舞動時,我們會大聲叫喊,然後伸出手用力揮動,訴說激動的心情。有一次,我在battle出戰前,背上被朋友大力拍了一下,身體肌肉瞬間收緊並放鬆,進入狀態;拍打背脊,這是我們傳達力量,表示鼓勵的方式。不會吝嗇表達的機會!這是我們文化中的態度。

參與Krump session 時,同伴以大聲叫喊和直接的身體語言給予肯定、支持和鼓勵。(圖片由作者提供)

團結(unity)、愛(love)、和平(peace)和樂趣(having fun)是Hip Hop文化的精神,而街舞與此文化緊密聯繫,自然也體現了這些精神面貌。不只是在跳舞時,在日常生活中也實踐出來。同伴裡面總會有人覺得自己舞技不如人或停滯不前,但我們總會互相鼓勵。我們有競爭,但會建立在互相支持的前題下。除了跳舞,也在生活上互相關心。當大家關係變得緊密,並有共同目標時,可能就會萌生組成一隊crew〔團隊〕 的念頭,當付諸行動後,就產生了一個聚落。這個 crew 內,並無人擔任傳統舞團常見的教練。成員一起練習、創作、比賽、表演,一起經歷生活中的大小事。有人遭遇家庭經濟困難、家人欠債、生病入院… 其他人總張開雙耳和雙手。

又例如源自2000年代早期洛杉磯的 Krump(有譯作「狂派舞」),參與的舞者除了自成群落之外,更有人以「家庭」的概念組成Fam,也就是 family,家庭的意思。這個 Fam 裏面有「Big Homie」,即Fam的領導者。Big Homie可帶新成員加入,為他們起名字。未正式加入前,通常要經過一段鍛鍊時期,及一個稱為cage的考驗,新人會與舊成員battle。但battle重點不在輸贏,倒是要看互相是否理念一致,互相認同。也順便介紹一下,Krump 的特色是激烈且誇張的動作,重在自由表達及宣洩情感。透過一起跳舞的krump session或battle,舞者們不但切磋舞技,也藉此用身體動作表達情緒,分享生活裡難以用說話來形容的感受。

本地的krump 新手賽Battle “STARTER OF KRUMP” 大合照 (圖片由Rush提供)

說起Battle,是街舞文化的重要部分,與街舞的歷史有關。街舞的起源可追溯至美國上世紀60年代末期。在紐約的布朗斯 (Bronx),來自草根的貧窮黑人青少年,以Breaking (街舞的一種,多譯為霹靂舞) 舞蹈表達自我,同時以Battle,即舞蹈對決,取代幫派之間的毆鬥,其深意在於團結與和平,把暴力、破壞及互相傷害轉化為超越自我、創造、互相支持及欣賞。跳Breaking的舞者稱為b-boy/b-girl,他們高難度和具爆炸性力量的舞蹈動作,讓人另眼相看。時間來到現在,Breaking更被國際奧委會列入2024年巴黎奧運最新比賽項目之一,逐漸受世人注目。

除Breaking外,經多年發展、借鏡和移植,街舞也有很多其他風格類型。街舞風格的誕生很多時都和音樂有很大關係,例如上世紀70年代流行的Funk〔放克〕音樂直接影響了Locking和Popping (多譯作「鎖舞」和「機械舞/震感舞」) 兩種Funk style風格的產生,又如House〔浩室〕音樂催生了House舞蹈風格。不同的音樂風格,所帶來的感覺也迥然不同,也造成舞蹈風格上的差異。街舞發展到今天,可說是百花齊放。而在香港,幸運的是幾乎所有舞風大家都有機會看到,不同風格的舞者也會互相交流,碰撞出創意的火花,這正是這文化有趣且充滿生命力的地方。

很多香港的街舞者都是先接觸音樂或MV〔音樂錄像〕而認識這種藝術並產生興趣。好像 Michael Jackson 〔米高積遜〕的 MV中,他會跳出大量Popping風格的動作,如滑步、標誌性的moon walk 〔月球漫步〕和機械化動作。由好奇到模仿和練習,我們很多學習街舞的人都有這種經驗。我也受他的影響很深,他是吸引我喜歡上街舞的原因之一。直至現在很多世界各地的歌手也會在MV中加入街舞元素。來自不同地方的舞者也會在網上分享舞蹈影片,用zoom教學,使跨地域的街舞文化交流變得更密切。

在香港街舞發展的早期,有一隊街舞crew叫作Since70’s,是本地Popping 及Locking 的先驅。他們舉辦了第一個本地的Funk style battle “Funkology”,邀請了世界著名及元祖級的舞者來擔任評判,這在當時是街舞界的盛事。在他們接受的訪問裡[1],能夠感覺當年的他們仍十分年輕,還未有任何舉辦比賽的經驗,但對街舞的喜愛讓他們踏出一步,造就了Funk style在香港的興盛。隊伍成員至今仍活躍於街舞界,一直在交流、演出、推廣和教育,因他們的努力,讓很多人喜歡上街舞,其後也有不少新生代隊伍組成和參與。當年的青少年已經在經驗和年齡上成長了,有人到外國交流和表演,有人成為導師,有人一直從事其他行業,但仍在積極參與,支持新人。

現在我們能在活動中,看到年齡很小的舞者出現,和不同年代的舞者走在一起跳舞;不同風格的舞者在一起跳舞;看到這樣的畫面,總是讓我感到很快樂。在街舞中,年齡和風格的差異從來不是重點。音樂和舞蹈讓我們聚首,享受和投入在一起的時光。街舞讓人們相遇,也讓我們感到互相連繫著,不分區域,不論日夜。


[1] — Funk 的復興年代 — 訪問 Since 70’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Sa096Nems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