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中的靜心空間(特備): 沐手靜心
疫情下我們正經歷很多生活模式的轉變與挑戰。面對未知,內心往往充滿負面情緒,包括恐懼和焦慮。靜觀練習可以幫助我們在「疫」境中尋回內心平靜。 誠邀您體驗九節簡單的靜觀練習。
疫情下我們正經歷很多生活模式的轉變與挑戰。面對未知,內心往往充滿負面情緒,包括恐懼和焦慮。靜觀練習可以幫助我們在「疫」境中尋回內心平靜。 誠邀您體驗九節簡單的靜觀練習。
2005年,住在印度金奈(Chennai)的所羅門∙拉吉(Solomon Raj)收到一位朋友諾利(Noori Saleem)的電話,問他會否考慮收養一位7歲大的小孩。這位名阿普達(Arputha)的小朋友家族中有6人先後因愛滋病離世,包括雙親和兄弟姊妹,阿普達本人亦感染了愛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
生活中,我們也許受思想的限制,於是看不到轉機,覺得前景暗淡無光,找不到生命出路。在困境中或衝突時,如果懂得換個角度來看,可能豁然開朗,找到出路和轉機。
你能想像這樣一份工作嗎? 每天勞動超過十三小時, 不單晚上睡覺時(若可以睡)要起床七、八次,三餐(若有吃飯時間)隨時被中斷,還要二十四小時候命……
這正是守護長期病患家人的照顧者的日常生活寫照。照顧責任往往對他們身心造成極大壓力。把照顧患病家人視為 「份內事」 的固有觀念, 也會令照顧者不敢隨便埋怨, 有時更讓他們感到孤立無援。不少照顧者坦言「累到很想死!」,不單累出焦慮和抑鬱,有些家庭照顧者甚至想過與病者一起結束生命,離開痛苦的現實世界。
在格陵蘭、加拿大北部和美國阿拉斯加,散居了約15萬因紐特人(Inuit),他們是北極圏地區的土著民族。因紐特在嚴寒的環境下生活,卻能經常維持著平穩的情緒。在他們的語言中,非但沒有憤怒一詞;即使在臉上流露一點挫敗感或憤怒,也是不文明的。
自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累計有逾8,400萬人確診。面對親友染病和離逝,「佛教宗教師」(Buddhist chaplain)成為了許多人的精神支柱。
住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里斯(Minneapolis)的艾莉西斯∙洛格斯登(Alexis Logsdon)育有一位13歲的兒子。今年9月中,艾莉西斯接獲學校輔導員的來電,表示學校的軟件,偵察到他兒子在一份作業中,曾使用「自殺」的字眼。
上文談及在衝突情境中,我們很容易產生慣性反應,敵化對方,對信息亂作解讀,編造故事,阻礙對事實的理解,與人與己與物失去連結,失卻當下,難以作出適切的回應。化解衝突,很重要的是能在衝突當下保持冷靜,且要學會說清事實,不作評論和偏差解讀。此文就特別探討,如何去除評論,進行觀察,說清事實。
由一行禪師創辦的梅村禪修中心,除了坐禪、正念進食和深度放鬆等修習之外,還有一種特別的修習方法──正念唱歌。這些修習均可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帶來喜悅、放鬆及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