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精神困擾的年輕人提供多種活動,作為「社會處方」
面對患有焦慮症、抑鬱症等情緒困擾的人,醫生和治療師通常會提供輔導,或在有需要時處方藥物。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近年提供為青少年作「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bing),安排他們參與滑浪、跳舞、園藝等社交活動,以提升他們的自信和增強社交支援。
面對患有焦慮症、抑鬱症等情緒困擾的人,醫生和治療師通常會提供輔導,或在有需要時處方藥物。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近年提供為青少年作「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bing),安排他們參與滑浪、跳舞、園藝等社交活動,以提升他們的自信和增強社交支援。
今年7月9日,是住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Memphis)的夏洛特(Charlotte Sexton)8歲生日,家人為她舉行生日會。這天夏洛特家中佈置得充滿節日氣氛,牆上掛滿汽球,後園有水池和滑梯;不過,夏洛特與參加生日會的小朋友並不熟落,一些更是素未謀面。
生活中,我們也許受思想的限制,於是看不到轉機,覺得前景暗淡無光,找不到生命出路。在困境中或衝突時,如果懂得換個角度來看,可能豁然開朗,找到出路和轉機。
你能想像這樣一份工作嗎? 每天勞動超過十三小時, 不單晚上睡覺時(若可以睡)要起床七、八次,三餐(若有吃飯時間)隨時被中斷,還要二十四小時候命……
這正是守護長期病患家人的照顧者的日常生活寫照。照顧責任往往對他們身心造成極大壓力。把照顧患病家人視為 「份內事」 的固有觀念, 也會令照顧者不敢隨便埋怨, 有時更讓他們感到孤立無援。不少照顧者坦言「累到很想死!」,不單累出焦慮和抑鬱,有些家庭照顧者甚至想過與病者一起結束生命,離開痛苦的現實世界。
生活中,有機會遇上有自殺念頭又未付諸實行的親友。當他們向你傾訴時,可能會引起你的困擾。這篇隨筆,是寫給有機會接觸到出現輕生念頭的人的朋友。希望你能從中掌握一些微小卻重要的資訊。
年過80歲的長者,一般較少運動,頂多在公園裡休閒散步。德國柏林卻有一位82歲的婆婆西格麗德‧艾希納(Sigrid Eichner)喜歡跑步,跑的還是長達42.15公里的馬拉松賽事,以至超級馬拉松賽。自40歲開始,艾希納已跑了超過2,300場馬拉松,相信比世上任何女跑手都要多。
美國軍人的自殺死亡率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自「9.11事件」以來因自殺而喪命的美軍人數,是在戰事中陣亡軍人數目的四倍。每天有17名退伍軍人自殺,女軍自殺率近年亦大幅增加。
美國有社會創新企業推出嶄新概念的計劃,讓農民賣出收成農作物的同時,出售農田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藉以賺取額外收入。專家估計農田碳補償市場至2030年將增長至500億美元。
上一期的文章中提及,我們在稱讚人時要避免隨便說:「你好叻仔呀」、「你是一個出色的龍門啊」有讀者朋友問可否解釋一下,因為不少人都認為讚人「叻仔」、讚人出色很好。有甚麼要考慮的呢?
由一行禪師創辦的梅村禪修中心,除了坐禪、正念進食和深度放鬆等修習之外,還有一種特別的修習方法──正念唱歌。這些修習均可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帶來喜悅、放鬆及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