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命啟廸】自從二哥離去以後…… ──影評人黃愛玲作為自殺者家屬的心底話

文:活一番
圖:Richard Lee

mo_boat

黃愛玲的影評文章,讀起來更像散文甚至小說,寥寥幾筆,已賦予人物豐沛的血肉和氣息,字裏行間,透現著不加批判的慈悲與關懷。

四十年前,愛玲的二哥自殺了。悲劇對於一家人來說,有何影響?藉著分享這段往事,愛玲希望給正在成長的年輕人,還有他們身旁的成年人,一點溫煦的祝福。

《幻之光》劇照(網上圖片)
《幻之光》劇照(網上圖片)

日本電影導演是枝裕和蜚聲國際,以描寫人情細膩深刻見稱。他的首部劇情長片《幻之光》大獲好評,講述年輕父親郁夫(淺野忠信飾)一天騎單車外出,被發現陳屍在火車路軌旁,及後判定屬於自殺。遺孀由美子(江角真紀子飾)內心一下子被掏空了,對於丈夫的死,不明所以,經歷了多番折騰……

三兄妹感情深厚

黃愛玲的故事是這樣的。

背景是小康之家。中一那年的暑假,比愛玲年長一歲的二哥從家中墮樓。當年,愛玲有兩位哥哥,大哥性情敦厚,活像個菩薩;二哥則唸不成書,躁動反叛,喜歡故意做一些父母不喜歡的事,就像家庭裏面常見的異類(black sheep)。他們仨感情要好,愛玲更揚言聰慧的二哥是絕好的吵嘴對手。「我們凡事都要求公平,一個橙,要平均切成三份!試想想,把一個橙切成三等份,不容易喔!」愛玲憶述兄妹之間的溫馨畫面。

沒想到,平日與兄妹玩作一團的二哥,內心原來早已積壓了很多不快……

出事那天,愛玲回憶說,母親懷疑二哥從家人經營的店子裏偷了錢。母親追著兒子到了家門,二哥情急之下,也許出於惶恐或罪疚,往窗外跳了下去。聽起來,二哥自殺大抵只是一時衝動,「不過,若不是平日累積下來的鬱結,剎那的刺激相信不會釀成這個結局。」愛玲說。

mo_animal

暗地裏埋怨媽媽

多年來,愛玲暗地裏也有怪責母親,怨她偏袒大哥,冷待二哥。細想之下,愛玲相信這與婆媳磨擦有關──大哥在上海出世,由外祖母帶大;二哥則在浙江出世,由祖母帶大。大概因為日常生活的種種,愛玲母親不期然把婆媳之間的嫌隙帶到孩子身上。

悲劇發生後,一家人是這樣過的:二哥的一切痕跡從此在家中消失了,一幀照片也沒有留下,只是愛玲悄悄的藏起了幾張。誰也沒有再提起過二哥。遵照中國人的傳統,愛玲父母沒有出席親兒的喪禮。他葬在哪裏呢?愛玲也不知道。

感情要好的親兄長突然離世,家人又諱莫如深,那種失落和壓迫感實在難以想像。恰巧在同年暑假,愛玲學校裏最好的朋友的哥哥同樣自殺離世,除了這位同路人之外,愛玲再沒有向其他人提過這件事,她選擇沉浸在文學和電影的世界裏,排遣胸中的鬱悶。其後,她決定離港到法國唸電影,也跟二哥的事有若干關連。

mo_needles

悲劇過後的母親

那麼,首當其衝、緘默其口的愛玲母親,這些年來怎麼樣呢?在愛玲口中聰明能幹、性情剛烈的母親,內心無法釋懷,情緒一直很不好,喜怒無常並動輒歇斯底里,與一家人關係緊張。

可以想像,母親內心的愧疚,當中大概還夾雜著憤怒以至屈辱。「心裏曾經怪責母親偏心,但人長大了,明白到凡事不一定黑白分別。她偏心大哥的背後也有種種原因,這麼想,心裏的怨恨便慢慢消失了。」最令愛玲安慰的,是久病的母親得以善終。母親彌留時對愛玲說:「回想起來,也覺得自己很有福氣,有你們在我身邊……」一家人侍候在側,母親就像睡著了似的,沒有慣常的惶恐焦慮,安詳而逝。

原來,故事裏面還有另一個人物:二哥身故後一年多,母親懷孕,生下了孻子,比愛玲年輕十多歲。當時,母親年紀已不小,相信那是為了心靈上的一點補償。直至大約三年前,當臨床心理學家的愛玲弟弟,方才得知自己曾有過一位二哥。

當時,愛玲寫了一封電郵,告訴弟弟關於二哥的事。「這些年來不說不提,是因為想保護大家,把不快事全都自己吞下去。但我跟弟弟說,一個健康的家庭,無論好或不好的事情都應該分享。」一直不知情的弟弟得悉這段往事,很是感恩。

電影《幻之光》結局(由美子在海邊與第二任丈夫民雄對話):

由美子哭著說:「我真不明白,為甚麼他(前夫)要自殺?為甚麼要走到火車軌上?」

民雄說:「是海把他召喚去了。我老爸說過,有一次他獨自出海,看到海面上閃閃發亮的波光,美極了。這樣的經驗,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吧。」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要怕 你不孤單

一位中學老師的一番話,把愛玲從自責與罪疚感之中釋放出來。「有沒有試過坐天星小輪,有衝動想跳進海裏,看看另一個世界是怎樣的?」

對於成長的惶惑,愛玲希望年輕人不要怕,這些都是大家共同的經驗;別以為只得自己一個,身邊很多的人,包括父母,他們也經歷過的。「請別說自殺者懦弱,自殺需要很大的勇氣。在青春期我們特別敏感,成長是困難的,需要獨自承受很多,其間感到孤獨、恐懼、困惑,甚至會有奇怪的念頭在腦裏閃過。不要怕,這些都是正常的,試試自己給力量自己。」

you-are-not-alone

雖說如此,愛玲不敢輕易對青年人拋出甚麼寄語,強調每個人的處境都不同,對於生命的感受只有自己才明白,旁人終究只是旁人。「唯一可以說的是,每個人都經歷過成長的階段,都應該會記得當時的一些感覺。現在,間中把那些感覺再拿出來細味一下,這樣會再明白多一點。很多時候,當下的問題和噪音會埋藏了我們的記憶。有些人可能認為自己是強者,從來都沒有問題,但我不是,我成長時也經常感到困惑、孤單。別忘記這些感覺,這樣,我們與現在的年輕人相處,距離就沒有那麼遠了。」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