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在環保潮流下,飛船「再現江湖」,它們有機會成為未來的空中交通工具嗎?

以浮力原理飛行的飛船,曾在20世紀初盛極一時,卻一度只成為廣告。隨著環保意識增加,人們對綠色交通工具的需求增加,科學家將目光轉向飛船,認為飛船是一種環保的交通工具。

法國創投公司「飛鯨」(法文原名Baleines Volantes,即飛鯨的意思)今年7月20日宣布,公司位於吉倫特省(Gironde)北部拉呂斯卡德(Laruscade)的廠房興建工程將於明年初展開,並預期2022年底竣工,第一艘飛船可在2023年投產。

飛鯨公司主席是一位工程師塞巴斯蒂安‧布貢(Sébastien Bougon),現年52歲,自少夢想能建造橋樑。2012年,他成立了飛鯨公司,股東包括加拿大國營的魁北克省投資署(Investissement Québec,簡稱IQ)和來自中國的投資者。

構思中的飛鯨飛船長150公尺,約是波音747噴射飛機的兩倍,載貨量可達60噸;貨物可存放在長75公尺、高8公尺的貨艙,或只用起重機吊起鈎在船底。這艘飛船可以將貨物運送至入最偏遠和危險的地區。其潛在用途廣泛:包括前往無法通行的林區運送木材,運送電線桿、發電機以至整座房屋。

布貢強調,這艘飛船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00公里,但耗用能源更低,是一項對環境負責和具經濟效益的替代選項。

自古以來,人們都不斷嘗試製造不同飛行工具。18世紀載人們發明熱氣球後,才真正實現了飛行夢。1785年,法國人布朗夏爾(Jean-Pierre Blanchard)便在熱氣球上安裝螺旋槳作為推進裝置,甚至還成功利用這種飛行器穿越了英倫海峽。

19世紀起,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工程師與發明家等相繼改良與研發飛船。到20世紀初,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成功發明了飛機,但初時只能搭載少量乘客。利用一顆巨型的氣球,加上引擎帶動螺旋槳的飛船,一度成為流行的的空中交通運輸工具。

1937年發生了興登堡號空難,結束了這個飛船年代。當年,飛船從德國法蘭克福起飛,橫跨大西洋,5月6日晚上7點左右,興登堡號抵達位於紐澤西州的雷克霍斯特海軍航空站,就在離地約300公尺準備降落之際突然爆炸,變成一團火球,13名乘客及36名工作人員當場死亡。

美國商務部事後查明意外起因,是飛船洩漏氫氣,與氧氣結合後遇到靜電起火,引發爆炸。

此後,飛船成為廣告商的宣傳工具,人們只利用飛船作為大型的空中廣告板,而不會真正的去乘搭。

近年,由於各界關注地球暖化問題,飛船比飛機和直機等需要較少的動力輸出,碳排放更低,相對較為環保,於是重新引起業界的興趣。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發言人尚‧貝提斯‧蒙斯尼亞(Jean Baptiste Meunier)說:「與傳統航空工具相比,飛船的碳排放量少80-90%。」

此外,20世紀初的飛船大量採用氫氣作為主要填充氣體,但氫氣具有可燃性,其安全性堪慮。但現時轉為氦氣,較為安全。此外,飛船一般只在1,500-1,800公尺的上空飛行,縮短了飛行航程。

洛歇・馬丁(Lockheed Martin)旗下的Straightline Aviation開發了所謂「混合動力飛船」LMH-1。與傳統的重型直升機相比,它可以節省90%的燃料。「混合動力飛船」的優點是,毋須利用機場升降,可以降落在幾乎任何未經處理的表面,包括沙地、冰面或水面,可以在偏遠地區升降。

其公司項目經理卜‧博伊德(Bob Boyd)說:「我們為那些缺乏基礎設施但又需要運送重型貨物和人手的社區提供了安全和可持續的方案。」他說,飛船最適合災難救援任務或開發遍遠地區資源。


博伊德估計,一部飛船售價估計約4,000至5,000萬美元,約是相同體積的飛機的一半。

2007年,由英國人羅杰‧孟克(Roger Munk)創辦的混能航空交通公司(Hybrid Air Vehicles,簡稱HAV),也開發了自己的飛船。該公司製作的「登空者10號」(Airlander 10)2018年在法茵堡國際航空展(Farnborough International Airshow)期間試飛。「登空者10號」客艙長度為46公尺,比大多數飛機的客艙更寬廣,載重量達10噸,能容納19名乘客和船員,能在空中停留5天之久。

就過去的經驗,人們始終對飛船有一份迷戀,但這份熱情很快就消退了,飛船真的可以成為明日的空中交通工具嗎?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