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氣候變化、局勢緊張,喀什米爾牧民前路難行,Cashmere羊毛生產何去何從?

中印兩國關係長期緊張,近日在喀什米爾邊界爭議地區拉達克(Ladakh)發生衝突,據報有20名印度士兵陣亡,地區衝突令這個地勢偏遠,人煙稀少的地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撇開政治,當地最為人熟悉的,相信是生長於拉達克的耐寒和稀有的帕什米納山羊(Pashmina goat)。業界擔心,當地的衝突可能影響到帕什米納羊毛的產量。

拉達克隸屬於印度北部的查謨與喀什米爾邦,與西藏接壤。拉達克東部的列城區(Leh District),位於海拔4,000公尺以上的藏北高原(Changtang Plateau)上,這裡是中、印和尼泊爾交界的喜馬拉雅山區,氣候寒冷,每年冬天氣溫更下降至只有攝氏零下40度。

幾個世纪以來,當地的遊牧民族羌巴人(Changpa)都在藏北高原放牧,他們帶著黑犛牛(black yaks)、綿羊、山羊和馬匹,沿着傳統的遷徙路踐,逐水草而居。

據估計,現時仍然有1,000多個羌巴人家庭在這裏放牧,共飼養了30萬頭帕什米納山羊。夏季時,他們會在海拔較高的地區放牧。在12月到2月的冬季,則會轉到印度河流域放牧。

帕什米納(Pashmina)源自波斯語PASHM(羊毛),是印度文羊毛的意思。帕什米納羊毛又稱為喀什米爾羊毛,西方人稱為「茄士咩」(Cashmere Wool,或稱羊絨),是世界上最柔軟和名貴的羊毛。它的纖維細長,大約只有12到14微米粗,比人類頭髮細6倍,手感柔軟、輕身、透氣及保暖。這裡每年最多可以產出50公噸帕什米納羊毛。

今年,由於中國和印度的邊界糾紛,印度軍方禁止人們進入局勢敏感的地區,放牧的地方正在縮小,不少年幼山羊因糧食不足死亡。

藏北帕西米那山羊養殖業合作社(All Changthang Pashmina Growers Cooperative Marketing Society)秘書索南次仁(Sonam Tsering)說:「通常初生的山羊在三歲後就可以長出羊毛,但我們預計產量會大幅減少。」

在拉達克的羊毛交易的中心,每年春夏之交,藏北高原的牧羊人會聚集在這裡進行交易。在查謨和喀什米爾邦的手工藝者,會將羊毛織成毛衣和羊绒披肩,運到倫敦、迪拜等的高檔百貨公司出售。該邦成千上萬的工人均依賴羊毛業維生。

羌巴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正受到不同的威脅,其一是氣候轉變。藏北高原通常在1月或2月下雪,雪量不大,但近幾年來,雪期提早到11月至12月,而且雪下得很大。但另一方面,冬天(12月至2月)實際溫度卻越來越和暖,山羊長出的毛也較少,羊毛的產量因而降低。

此外,年輕一輩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追求比較輕鬆和舒適的生活,亦渴望移居到市鎮居住。種種原因,令到羊毛業的前景受到很大挑戰。

羌巴人聚居的村落哈納克(Kharnak),近年已有數十個家庭遷離。村長塔爾吉斯‧塔什(Targais Tashi)說:「如果天氣模式持續變化,可能會對藏北高原的帕什米納羊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過往村內有90多個家庭,現在只剩下16個了。」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