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美國詩人阿曼達‧高爾曼(Amanda Gorman)年輕成名,在總統就職禮上獻詩贏盡注目,但她也有難以克服的難處……

2021年1月20日,第四十六任美國總統拜登宣誓就職,除了他和副總統賀錦麗外,另一焦點是在典禮上誦詩年輕女詩人的阿曼達‧高爾曼(Amanda Gorman)。

阿曼達當天穿了一襲黃色大衣,在芸芸政要中,更顯得亮眼,她在典禮朗誦自己的詩作「我們登上的山」(The Hill We Climb),內容強調團結和希望,並呼應拜登在就職演說傳遞出全國團結,癒合國內分歧的訊息。

年僅22歲的阿曼達早於2017年便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朗讀自己的作品《在這裏》(In This Place),因而引起拜登夫人吉爾(Jill Biden)的注意。她也因此向總統就職儀式的籌備委員會推薦阿曼達出席典禮,是史上受邀為總統就職典禮朗讀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阿曼達說,主辦單位沒有特別指示要朗讀甚麼內容,只希望能有強調團結、希望的語句,以及盡量不要嘲諷敗選的前總統特朗普。結果她在就職典禮兩星期前便完成這首詩,在儀式上用了五分鐘讀畢。

阿曼達獲全場讚賞外,更加引起各界注目。在朗讀詩作10分鐘後,阿曼達的推特(Twitter)賬戶增加了10萬位「追隨者」。

民主黨總統在就職儀式邀請詩人朗誦自己作品,是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前總統建立的傳統。1961年,甘迺迪邀請了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Lee Frost)在他的就職典禮上誦詩。

時年86歲的弗羅斯特原計劃朗讀他為那次場合所作的為致敬《致敬》 (Dedication)一詩。但當他走到台前準備朗誦時,卻因為國會大廈屋頂上的白雪將陽光反射到他的手稿上,讓他看不清楚。弗羅斯特唯有把手稿放在一邊,背誦了他於1942年創作丶那首熟記於心的《全心的奉獻》(The Gift Outright)。

今年,新上任的拜登也延續了這項傳統;讓阿曼達和與佛洛斯特一樣,在歷史留下一筆。

阿曼達為了就職大典的現場朗讀,一遍又一遍的練習了不知幾回,直到她有信心能順利朗讀為止。因為她從少就有「口吃」的毛病,雖然這毫不影響她投入寫詩。

阿曼達接受訪問時,毫不諱言地談及她言語障礙的問題。她說:「對我來說,部分的發音,如『sh』和『ch』等,是有難度的。但最困難的是,我一直到20歲,仍然很難讀出『r』音。例如要唸『poetry』,也難發出『r』音,讀成像『poetwy』。我花了很長時間才糾正過來,我很高興現在唸到了。」

阿曼達常會朗誦詩歌,所以她寫詩往往會避免使用某些字:「例如我想說『girls can change the world』,但這句話有些字母我讀不來,我會改成『young women can shape the globe』。」

阿曼達今年22歲,在洛衫磯出生於一個單親家庭,母親是一位中學教師,她在聖莫尼卡(Santa Monica)完成中學後,考進哈佛大學修讀社會學,剛於去年畢業。她憶說,自4、5歲開始,她喜歡上詩歌,後來也受到巴基斯坦諾貝爾和平獎人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的啟發。

2014年,阿曼達參加了洛衫磯的比賽,獲受封為洛杉磯青年桂冠詩人。2015年,阿曼達發表了第一本詩集《單靠食物並不足夠》(The One for Whom Food Is Not Enough),更在白宮朗讀。2017年,是年19歲的阿曼達獲選為青年桂冠詩人(Youth Poet Laureate)。

此外,她也曾在MTV裏演出,為Nike創作歌頌非裔運動員的詩歌;維京童書部門和她簽了兩本書的合同,其中第一本名為《變之頌》(Change Sings),今年內就會出版。

阿曼達的「我們登上的山」起首反問災難和困惑:

「儘管我們曾問過究竟怎可戰勝災難?我們如今卻斷言:災難怎可戰勝我們?
So while once we asked ‘How could we possibly prevail over catastrophe?’ now we assert: How could catastrophe possibly prevail over us?

民主或會間中受挫,但永遠都不會被擊倒
While democracy can be periodically delayed, it can never be permanently defeated.」

詩以希望作結:

「當那日來到,我們興奮、無懼地走出陰霾
When day comes, we step out of the shade, aflame and unafraid.

讓新的黎明绽放
The new dawn blooms as we free it.

因為光明常存
For there is always light,

只要我們勇於直面
if only we’re brave enough to see it.

只要我們勇於作光
If only we’re brave enough to be it.」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悲傷科技」以AI延續與往生者情誼 有利有弊

2016年,美國加州奧克蘭居民詹姆士‧弗拉豪斯(James Vlahos)的父親被診斷罹患癌症,而且已是晚期。詹姆士說:「我很愛父親,但那時我正要失去他。」詹姆士決定把握與父親相處的最後時光,做了口述回憶錄,花了很多時間記錄父親一輩子的點點滴滴。

(圖片來源:West Yorkshire Integrated Care Board)

【生命啟廸】英國跳軌企圖輕生女子與救命恩人共諧連理

緣分天註定,心感絕望的女子走上火車路軌,企圖輕生。列車駕駛員及時剎掣,不但避免了悲劇發生,還主動下車關心這位心靈脆弱的陌生人。兩人結下情緣,後來結為夫婦。他們在兩年後公開愛情故事,期望鼓勵大眾關注有精神困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