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野火燒不盡──北極圈的「殭屍火」,等待時機死灰復燃,對生態影響鉅大⋯⋯

今年五月初,俄羅斯西伯利亞走步入初春,冰雪開始融化,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測局(Copernicus Atmosphere Monitoring Service)的高級科學家馬克‧派林頓(Mark Parrington)在由美國太空總署發來的衞星圖片上,發現了幾個紅點,顯示這些地區已發生野火。

哥白尼大氣監測局表示,今年5月份北極地區的溫度比過去高攝氏10度以上。俄羅斯氣象部門日前證實,位於北極圈內的西伯利亞小鎮維科揚斯克(Verkhoyansk)在今年6月20日錄得攝氏38度(華氏100.4度)的高溫。維科揚斯克是全世界最冷的地方之一,冬季低溫低至攝氏零下50;6月的平均氣溫是攝氏20度左右。

在高溫的助長下,北極凍土層消失、海冰融化,北極圈有些地區更提早發生野火。

然而有專家認為,這種野火稱為「殭屍火」(zombie fires)。因為夏季的野火到了寒冷潮濕的冬天時雖然看似熄滅,但火苗仍繼續在地下悶燒,到春季會再度燃燒起來,更引發新的野火。「殭屍火」過往極少出現,但近年卻越來越受到注意。

衞星形象顯示俄羅斯北極圈今年提早發生野火。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環境地理學助理教授湯瑪士‧史密斯(Thomas Smith)表示:「西伯利亞北極圈的大火可能是殭屍火,發生的地方和去年夏天一樣。有些去年燒過的地方今年又再燒起來,有些野火是在含碳的泥炭地上燃燒,這些土壤過了一個冬天後,非常容易燃燒。」

自去年(2019年)6月至7月間,北極圈共發生了超過100宗野火,是有紀錄以來最大的火災,受影響的地區遍及西伯利亞、美國阿拉斯加、格陵蘭和加拿大等國,數以百萬公頃的森林被燒燬,所產生的煙塵雲霾面積相當於整個歐盟。

火在北極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大火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可能造成環境重大變化,並產生全球性的影響。

史密斯說:「北極生態系統時常起火,適當的燃燒有助樹木繁衍和再生。當植被重新生長時,野火釋放的碳會再次被吸收。但是,火災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提高,可能會導致這些生態系統發永久性變化,讓灌木或草本植物取代了林木。」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副敎授桑德爾‧維拉韋貝克(Sander Veraverbeke)和博士候選人利百嘉‧史爾頓(Rebecca Scholtebn)是較早從事有關「殭屍火」的研究的學者。他們分析了2005年阿拉斯加之後的野火紀錄,發現當發生過大規模的野火後,翌年春天又會出現林火,而出現的地點,通常是在曾被燒過的火斑附近。

維拉韋貝克又說,很多人以為野火引致的碳排放是來自被燒燬的林木,但70%至90%是來自土壤。

此外,野火亦會破壞了泥炭地(peakland)。泥炭地是碳的重要集中地。北半球泥炭地儲存的碳含量比地球上所有雨林加起來還多。一旦泥炭地燃燒,大量二氧化碳會釋放到大氣中。

史密斯說:「這會長久影響碳排放,因為大火而釋放的碳可能不會再被吸收了。此外,如果大火點燃了泥炭地,釋放數千年累積下來的碳,造成的氣候變化就不是在我們影響所及的時間尺度內可以逆轉的。」

史密斯說:「火災活動加上凍土層融化和全球暖化,讓可燃的土壤和植被越來越多,殭屍火只會更容易發生。」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