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飲管原來這樣的!麥桿怎樣發展為膠管?最後又如何成為海洋生物的威脅?無飲管運動希望你做些甚麼?

到各大小食肆用餐,侍應端來凍飲,必會放上一支飲管。這些顏色鮮艷的塑膠飲管,已成了食肆必備之物。大家也許不太清楚飲管的歷史。

人類使用飲管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

飲管英文是「drinking straws」,因為早期的飲管,確實是用麥桿、蘆葦或植物的莖製成。

紙飲管在十九世紀起逐漸流行,後來才發展成為可折彎的塑膠飲管。

原來,使用飲管,有助保護牙齒。

一般認為,人類使用飲管,可上溯至四千多年前在美索不達米亞生活的蘇美爾人。考古學家在伊拉克南部蘇美爾皇后普阿比(Pu-abi)的墓穴中,發現一幅約在公元前三千年完成的壁畫,有兩個蘇美爾人使用一條長條形物體吸吮放在地上瓶子內的啤酒,相信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使用飲管記錄。

墓穴內更發現了長度超過一公尺的金飲管,管上面還鑲有藍色寶石,極其華麗。但普通百姓,相信是用麥桿喝啤酒的。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歷史學家瑪莉.佛特(Mary Voigt)及人類學家索羅門.卡兹(Solomon Katz)認為,當時的人喝的啤酒未經過濾,用飲管飲啤酒,不會吃下浮在啤酒上層的酵母皮。

公元三至五世紀的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有記載人們用一種由植物莖部製成的管子飲酒。唐朝詩人杜甫有詩:「黃羊飫不膻,蘆酒還多醉」,明朝楊慎《藝林伐山》明確解釋為「蘆酒,以蘆為筒,吸而飲之。」

十九世紀時,美國人喜歡喝冰涼的薄荷朱力普雞尾酒(mint julep cocktail),為了避免口腔的溫度減低了酒的冰凍感覺,因此喝時以中空的天然的麥桿來吸飲,不過天然麥杆容易折斷,它本身的味道也會滲入酒中。至1888年,美國人馬雲.史東(Marvin Stone)從捲煙得到靈感,用紙捲成細管,再塗上臘,防止紙張變濕,變成了紙飲管。

1937年,美國人約瑟.費爾曼(Joseph B. Friedman)發明了可折彎的塑膠飲管,據悉,因為看見小女兒年紀還少,無法喝到插上飲管的奶昔,於是發明了可折彎的飲管。至1960及1970年代,全球大部分地區均使用塑膠飲管。

有人認為,使用飲管不會吃下茶葉、生果肉和檸檬核等,讓人飲得更暢快外,凍飲無須經過口腔,可盡情享受冰涼的感覺。牙醫更提醒大家,用飲管也有保護牙齒的作用,因為飲料無須與牙齒直接接觸,減少茶或咖啡等色素染黃牙齒。此外,亦避免酸性及糖分的飲料害牙齒。

國際牙齒健康基金會(Oral Health Foundation)總裁卡達(Nigel Carter)建議大家,要保護牙齒,最好是在用餐時一併喝帶糖或酸性的飲料。他說:「倘在用餐以外的時間喝這些飲料,用飲管可以減少對牙齒的損害。」

然而時至今日,飲管已成了危害海洋的源頭之一。「孤獨的鯨魚基金會」(Lonely Whale Foundation)表示,目前美國每天會消耗5億支塑料飲管,這些塑料製品大部分最終流入大海,造成塑料污染,威脅海洋生物的健康。

該非政府組織今年九月開在美國西雅圖展開了一個「西雅圖無飲管運動」(Strawless in Seattle),目標是每月減少耗用二百萬支飲管。全市已經約有200家的商戶承諾棄用了塑料吸管。

被中文媒體冠以「西太后」稱號的英國著名時裝設計師 薇薇安.威斯活特(Vivienne Westwood)支持停用飲管,轉飲杯裝飲料。她在臉書警告說:「你用來喝雞尾酒或咖啡的飲管,將會永留世上。」

在英國約900間酒吧將於年底開始,只供應較為環保的紙飲管。其中包括擁有達一千家分店的英國著名連鎖酒吧「J.D. Wetherspoon」表示,該店每年使用達七千萬支飲管;另一家有52家分店的「All Bar One」每年亦使用四百七十萬支飲管,亦聲言會減少用量,副營銷經理(Kate Dell)姬兒.戴爾表示有信心,顧客即使不用飲管,同樣會享受該店的飲品。

「孤獨的鯨魚基金會」基金會共同創辦人、美國演員阿德里安.格蘭尼(Adrian Grenier)認為,「我們每年將十億噸塑膠倒入海洋,其中塑膠飲管只佔一個很小部分,但這個運動卻可以對全世界作出可行及可計量的影響。」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