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智庫】常懷疑自己的能力?做事總覺得力有不逮?你可能有「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

2014年,前雅虎要員邁克.凱爾(Mike Kail)受聘擔任一間公司的資訊總監兼基礎設施高級副總裁。不過履新不到幾個星期,卻突然覺得好像力有不逮,出席會議時,總覺得自己是所有出席者最笨的一個,總覺得有很多人可以更勝任這個職位。

基爾有不錯的履歷,他在愛荷華州立大學修讀電腦,在資訊科技超過25年經驗,之前是Netflix高層。基爾突然質疑自己能力,可能來自一種「「自我能力否定傾向」,俗稱「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的現象。

「冒牌者症候群」是在1970年代由臨床心理學家寶琳.克蘭斯(Pauline Clance)以及蘇珊.伊梅斯(Suzanne Imes)首先提出,它形容一個人對於個人的成就感到不安與質疑,懷疑自己的成功純粹是僥倖,不夠資格擁有眼前的成就。他們覺得自己只是一群優秀的人中間的「冒牌貨」,擔心總有一天被別人識穿。

雪萊.桑德伯格

2011年國際行為學期刊一項研究估計,有70%的美國人曾經驗過事件。英國就業,三分之一的千禧世代有類感覺,由於這種心理狀況,亦不代表有性格特質及心理問題,所以有些心理學家稱這種心理感受為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冒牌者症候群」,當中亦不乏成功人士。然而成就亦不一定會減少這種感覺。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一項2017年度全球博士研究生的生活狀况的調查,研究對象是全球各國不同學術領域的五千七百多名博士生。研究揭示,有近四分之一的博士生聲稱他們有「冒牌综合症」。

美國臨床社會工作者凱拉.馬克西莫夫(Cara Maksimow),最常出現是當人們要接受新的工作及任務,或完成了一個學位,人們往往開始擔心或懷疑個人的能力,但一旦妥善疏導這種感受,可能引致情緒低落、焦慮、壓力以至無心工作,不但影響事業發展,甚至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愛瑪.屈臣

著名影星朱迪.科士打,奧斯卡金像影帝湯.漢斯,還有臉書的營運總監雪萊.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英國影星兼聯合國婦女親善大使愛瑪.屈臣(Emma Watson)及「Cold Play」樂隊的主音歌手克來斯.馬田(Chris Martin),都曾表示經歷過這種狀況。

過往,「冒牌者症候群」以女性較多,因為社會一般要求男性要比女性敢於進取。尤其當女性投身男性主導的行業時,會感受到孤軍作戰,因而對個人的能力產生懷疑,但也有研究指出這種心理狀態男女皆可能有之。

臨床治療師卡拉.隆德布拉德(Carla Lundblade),形容入們可能會走入一個「冒牌者的循環」,事事希望做到盡善盡美,一是經常將工作拖延,始終覺得成功是僥倖的;另一些人準備得滴水不漏,不斷強化了自己須要加倍努力,結果令到自己身心疲累。

以下是克服「冒牌者症候群」的幾個建議:

你的成功只是僥倖?

不會吧!人們如何面對成功,影響他們日後的想法、感受及未來的行為。心理學家鼓勵人們接受個人是成功的因素,如同學考試獲得好成績,是因為「我有努力溫習」、「我遇上難答的問題仍然能保持冷靜。」這樣可以令同學們再次遇上困難,有更大的信心應付。

減少負面的情緒

人們表示稱讚,或出言潮諷,人們總是記得後者。要克服負面情緒,你可能需要鼓勵你、支持你的朋友,他們提供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你在他人眼中,也有自己的價值。

還是老話:不要跟別人比較

研究顯示,老師常提醒學生與同儕比較,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令學生感受到壓力,情緒不穩。曾連續五屆奪得奧運賽艇金牌得主的英國運動員史蒂芬.雷德格雷夫(Steve Redgrave)曾說:「並非每個運動員都可以取得奧運金牌,也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在各自領域中出類拔萃,我們都只能爭取個人的最佳成績。」

就是失敗,也要敗得漂亮

人們常批評千禧世代不懂面對失敗,年輕一代受到父母的保護,較少經歷失敗,令他們無從面對沒有失敗產生的失落。另一方面,研究指出如果可以正確,失敗有助建立心理素質,如動力、耐心、同理心及認知等。然而,我們不一定要嚐試失敗的滋味,但鼓勵他們聆聽朋友和回應,反省那方面做得好及不足,甚至退一步由宏觀的角度去檢討。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