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智慧】打麻雀與打機 ── 心愛教育系列之四

作者陳明明老師在中學任教多年,始終擁抱熱誠,視學生是自己的孩子。現在退休了,為活一番寫了這組文章,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看教與學,看這個世界。他希望藉此和老師 – 尤其是新入行的年青老師 – 分享和交流。歡迎回饋!

童心愛遊戲,成年人又如何?

孩子的遊戲怎樣隨著他們的成長而改變?小學校園,以至中學校園,有適合同學們遊戲的時間空間嗎?老師,看著同學們遊戲,你會受那股天真和活力感染嗎,你樂於看著同學遊戲,甚至享受和和他們一起遊戲嗎?

這是個精采的晚上。

家長為孩子辦生日會,親朋和同學的家長圍著爐火燒烤,唸初小的孩子們玩個不亦樂乎,間中走過來張口索食。

一個家長提出問題:「要不要讓我的孩子打機?現在他興趣還不大,不過看到人家打機時便緊張盯著,人家玩完了,他才離開。」

湊湊熱鬧,提個意見:「下結論之前,不如先比較打機與打麻雀有甚麼異同?」

對於這個荒誕的議題,家長們先是有些錯愕,後來嘗試認真思考。很快,一個孩子的爸爸滿有信心地回應:「一點也不複雜,這個晚上可以提供十多個答案。」

過了一會,向圍著爐火的家長們道出原意:不要急於羅列答案,不用猜度甚麼標準答案。花點時間,大家談幾次,反思固有的想法,互相啟發,可能發現有趣的新道理。同時,學會享受討論的過程,更能改變自己獨行獨斷或只會附和別人的習性。

孩子可以「打機」嗎?

若不以「非黑即白」來裁決,不難發現打麻雀與打機背後有趣的異同,要我們重新檢視平常評論孩子的準則。兩種玩意都能滿足人的某些欲望或需要,另一方面,要滿足這些欲望或需要,有其他取代方法嗎?此外,孩子成長有快有慢,個性(內向、外向等)的差異更叫人眼花繚亂。

回顧自己的成長,家長和教師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家長可能會說,這孩子完全不像我,我小時候不是這樣的!其實,如果你能從表面接觸到心靈,看到內在的道理,又或嘗試放下身段,站到孩子同一高度或角度來看,結論便會不一樣!

孩子們活力十足,繼續你追我逐,有家長拿起相機,號召他們拍張大合照。幾經辛苦,令孩子集合到一處,要拍照了,家長循例叫大家張口笑,還要舉出「V」字手勢。孩子扭扭擰擰,差不多五分鐘才大功告成。之後,孩子頭也不回,一窩蜂散開了,家長心滿意足地回來。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想起日本文學家大江健三郎在《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書中提到的「孩子氣」,提醒我們要留意childlike和childish的分別。要為孩子記下成長的步伐,留下美好的回憶,鏡頭為甚麼不跟著孩子們,捕捉他們最自然,最開心的影像呢?

一個小女孩從家長懷抱下來,剛剛學會自己走路的她,望著眼前飛跑的「同類」,滿是好奇與羨慕。有個「小朋友」走過來,提起她的手,帶引她走出去,其他孩子在她身邊左穿右插,險象環生。小女孩興奮雀躍,就像小企鵝首次來到海洋邊沿,準備展開大海之旅,畢竟是人生第一次這麼接近孩子的遊戲吧!家長們看在眼裏,不知是擔心還是開心。

生日燒烤會臨近結束,場地另一邊隱約傳來紛亂的聲音,有人使勁地拉扯著一個小童,高聲喝罵:「怎麼還不停下來,你信不信我會打你?」

很想代那可憐的孩子回應,該打?不該打?茫無頭緒,真的不懂回答!你呢?

 

延伸閱讀:
新西蘭地震過後, 百廢待興,政府竟然和小孩「玩」起公園?
https://goo.gl/YFeFu4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