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命啟廸】付出越多 擁有越多:利他精神有助身心健康

20160719-f-p002

圖:阿虫
文:活一番

編按:本身從事裝修工程的鄧渭然(Waily Tang),多年前從加拿大回港放棄本業,致力推廣環保生活理念。回顧他的前半生,可稱得上風高浪急,經歷過貧、富、聚、散。快七十歲的Waily常說自己「心中富有」,現在活得好好的,對人生價值有所堅持,有著長者過人的智慧與韌力。這與他積極行善,可有關係?試看看這篇文章。

街童出身的Waily唸書不多,很早就出來做事。從身無長物到身家過億至破產,經歷離婚,甚至曾經企圖自殺,Waily遭遇的考驗可真不少。難得他在逆境之中,仍然能夠堅持助人。

數十載義工生涯

Waily自少年時代已積極投身義務工作,活用裝修電工的專業技能,跟隨他的師友──資深老人服務社工陳炳麟先生──參與「長者家居維修計劃」一共二十多年,為長者修繕家居,締造安樂窩。

義工好拍檔:鄧渭然(左)與陳炳麟
義工好拍檔:鄧渭然(左)與陳炳麟

Waily更是一位「新派耆英」,在領取「長者咭」那年(六十五歲),主動承諾參與香港大學的「大體老師」遺體捐贈計劃,揚言母親十月懷胎含辛茹苦生下了他,自己死後應該物盡其用,利益往後的世代。

聽Waily談人生,隱然感受到他的遺憾,更深刻的,卻是他的感恩之心。

Waily與著名畫家阿虫份屬摯友。阿虫老師離港多年,位於中環的畫廊與Waily的辦公室相連,日常運作也交予Waily打理。

2008年Waily的生意陷入重大困境,阿虫特地給他選贈上面一幅《身在逆境向好望 風雨過後有陽光》,並親自題字。

助人者,可以活得更健康更快樂

不少研究已指出,行善助人的利他精神有助促進我們的身心健康。根據英國精神健康基金會(Mental Health Foundation)的報告,磁力共振的結果顯示,利他行為有助刺激中腦邊緣系統的獎勵迴路(mesolimbic pathway / reward circuit),為人們帶來歡愉感覺。

該會一項調查顯示,2,037名受訪者當中,八成人認同利他行為對於自身的健康有正面影響(相對於只有百分之三的人反對)。另外,利他行為有助推升個人的自我形象、自信心、自我覺察能力,並有效減少抑鬱癥狀。究其原因,利他行為有助帶來更多人際網絡的支援,從而鼓勵人們積極擴闊社交圈子,不會沉溺於個人的煩惱等等。[1]

近日,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正在開發一套手機應用程式「好心 地」,招募市民參與研究,探討助人(altruism)與福祉(wellbeing)的關係。[2] 樂於助人能夠讓我們更快樂健康,顯然不是空話。

20160719-f-p001
這一幅《慈悲》,則是阿虫為了2011年日本東北311大地震而創作的。

「活到今天,更覺得金錢沒有太大的意義,做人要懂得惜福惜命。」Waily回顧前半生,有這樣的感言。

兩幅阿虫先生的畫作由鄧渭然先生授權刊載,特此鳴謝。

 

延伸閱讀:
不枉此生 不枉此身——專訪八爪義工鄧渭然


[1] Doing Good? Altruism and Wellbeing in an Age of Austerity,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UK, 2012, p 18 (https://www.mentalhealth.org.uk/sites/default/files/Doing-good-report1.pdf)

 

[2]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誠邀參與有關助人與福祉關係的實驗研究」 (http://csrp.hku.hk/altruism-study-invitation/)。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