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文青已死,佛系上場

圖:聽步

當一個概念所指甚廣,語意不清,就是快將死亡之時。文藝青年,曾是一個高雅而有內涵的稱呼,今天已是為普羅大眾的身份與消費文化的產物。所以有文青該穿的衣服、該吃的咖啡館、該到的藝術展、該拿在手上的書,而有關他們的內涵已不太重要,該有的特質也已被高度的物化起來,裝備一身就稱得上文青。當人人都沾得上文青這名稱時,文青已死,難怪身邊真的熱愛文藝的朋友們都對這個稱呼避之則吉。

今天,一個新的稱謂已準備好上場,準備接上文青的棒子。

佛系一詞

「佛系」已成網絡流行術語,指一種有目的地放下的生活態度。其實早源於2014年日本便有「佛系男」一詞。2017年「佛系男」終於網絡擴散,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概念。

「佛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反映出其看破紅塵、不理世俗之事,隨我而行,安於平淡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

然而,究竟是看破紅塵,隨我而行,還是不知因緣,隨業而行呢?既然貼上了一個佛字,便應運用佛法的角度來理解甚麼是看破、甚麼是隨順而行、甚麼是因緣。如果詞彙隨便亂用,久而久之便加入了似是而非的語意,越說越亂。

條件和合,影子自會顯現

首先,因緣所指的是世間萬事萬物都由種種條件組合而顯現的。適當的種子、溫度、空氣、陽光,就有適當的果實。因緣的道理告訴了我們,一切事相也是和合而生,只要條件具足,事相自然現前。風吹葉響,你打了我一巴掌,我必然感覺到痛楚,不會隨緣而不痛;你在凍天不穿衣服,就得冷病,也不會隨緣而不生病。所以因緣不是告訴我們等運到,卻告訴我們一切一切都有其條件和合。

好了!既然說是條件和合,當條件改變時事情就得變化。因此,因緣所生的事相有另一重意義,就是變化無常!現在痛苦,條件變了便自然不痛;現在快樂,條件變了便自然不快樂,沒有永恆不變的狀況正是因緣所生之物的通性。所謂放下隨緣,先得了知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生,而因緣所生之物皆無常變動,因此不再執著事物是永恆地以某一特定形相存或有一永恆不變的實體,自然無物可執,從這個道理推進就是放下隨緣。

好了,了知一切結果有其因緣,我們是否只是靜待因緣?「不作」也是一個「行」。假如面前有一個生命需要你拯救,你救了它便是種了一個因;你不救它也是種了一個因。有因便有果,自然是自己領受所作的一切因果。

所以,真正修習佛法的年青人,既不消極,也不頹廢。他們學習了解因緣,主動創造利益自己、利益他人的因緣,並接受努力過後的不同可能性。

佛系上場

當佛系上場,是否會有一系列的消費文化緊貼其後,半年後自有結論。希望體解大道的人固然與這股文化潮流毫無關係,學佛與修心的人自古皆有,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的長期物化與現代城市壓力飄升,身心靈也必然是下一波的解藥。兩年前起,身心靈產業仍以一種暗流存活在主流文化的底部,中產、知識份子在資本經濟下意識到心靈貧乏固然把目光轉向內在。而今天身心靈正由暗流溢出,轉身變成主流,是喜訊還是悲歌,得看「佛系」一詞帶著人們走向探索自我之途,還是留在消費文化上。

(不是佛青系列之一)

系列源起:

一起,是一股很大的力量。七年前一群青年在大學組織正念共學,七年後我們何去何從?由一所大學走到另一所;再由大學走入社區,這是一場關於年輕人學習覺察之道的故事,也是記錄屬於年輕人修習路上的點點滴滴。佛系青年最近成為流行用語,其實多年前已有這一群「真佛青」為推動覺察之道默默努力,多年已過,今天靜心修習已在眾多年輕人的心中開花了!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