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在紐約的納迪拉(Nadirah Reynolds)原本下月要飛往拉斯維加斯跟兄長慶祝生日,但今年1月29日華盛頓列根機場發生軍方「黑鷹」(Black Hawk)直升機與美國航空公司客機在空中相撞事故,兩機67名機員和乘客無一生還,令她改變主意。
她現在打算駕車前往拉斯維加斯。她說:「即使這次事故發生之前,有關飛機事故的新聞也層出不窮,讓人感覺飛機並不像廣告宣傳那樣安全。」
事實上,空中事故並不多見。根據美國運輸部2024年的統計,在2023年,全國未有人因航機意外身亡。而自2009年以來,美國15年來未發生過嚴重商用飛機墜毀事故。
納迪拉今年27歲,任職社會服務界,她由大學時開始,每年至少會乘搭飛機出行四、五次,但當她誕下女兒,再得悉去年阿拉斯加航空(Alaska Airlines)一架航機機門脫落後,開始對乘搭飛機感到恐懼。
像納迪拉那樣有飛行恐懼症的人為數不少,比想像中要常見得多。美國克里夫蘭醫院(Cleveland Clinic)指出,全國有超過2,500萬人有飛行恐懼症,最常病發的年齡層是17歲至34歲。
該醫院指出,17至34歲是人生中發生重大轉變的時期,例如畢業、結婚或生育,有人會擔心,在如此重要的時刻飛行會危及自己的生命,影響人生規劃。
飛行恐懼症或稱「恐飛症」(aerophobia或aviophobia),指有些人對乘搭飛機感到非常緊張和害怕,是最常見的恐懼症之一。紐約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Weill Medical College, Cornell University)精神病學臨床副教授蓋爾‧薩爾察(Gail Saltz)說,飛行恐懼症的癥狀包括不尋常的心跳加快、大量流汗、顫抖、頭暈、噁心、胸痛或嘔吐。有些人會因為恐慌而在最後一刻取消乘搭航班,改為搭幾個小時火車到達目的地,甚至索性取消度假或出差,也可能在出行前反覆要求其他人保證旅程安全。
由於機件故障、天氣情況或其他原因,航班延誤非常普遍,一般人也許會有點擔心或不安,但不至於恐懼有甚麼發生。但對於飛行恐懼症的患者,這類事件也會引發焦慮。
飛行恐懼症有多種可能成因,薩爾察認為,倘若有些人本身已經高度焦慮,就更有可能出現恐飛症;另一個因素是他們曾經歷其他創傷,如自然災害或可怕的車禍;倘若父母害怕飛行,子女也可能從他們身上習染到這種恐懼;也有人因為「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或害怕氣流而不敢搭飛機。
治療師兼退休機長湯姆‧邦恩(Tom Bunn)35年來協助患恐懼症的人。他指出:「問題在於,乘搭飛機令人置身一種無法自我控制、無路可逃的情況。我們要知道,自己無需逃生,因為如果出現任何問題,機上有一個可以求助的備份系統。」他指出,乘客若了解機師的工作、飛行過程和機組人員的培訓,有助減少恐懼。
一般專家建議,飛機乘客應避免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料,像是咖啡、紅茶與可樂等,以免提高身體的焦慮狀態。
美國「dehp綜合治療」總裁約賽特•蘇連斯(Josette Sullins)建議,乘客可以選擇客量較少的機場,因為人多擠迫會增加焦慮感。她也建議嘗試讓自己融入周圍的環境,其中一項練習是有意識地將注意力轉移到周圍見到、聽到和感覺到的事物上。她又提出,乘客可以考慮多花一點錢,預訂較寛敞或接近出口、窗邊的座位,因為較多空間,可以令恐懼症患者的焦慮大為緩減。
有些人可能在避免或取消乘搭航機而感到如釋重負,薩爾察認為,這種緩解只會正面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這種恐懼,讓人感覺:「好了,我避過了危險,現在感覺好多了。」患者應該承認自己有搭機恐懼,尋求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