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智庫】昆蟲圍著燈光飛舞 原來是求救訊號

夜燈會吸引飛蟻、飛蛾等昆蟲靠近,昆蟲圍著燈光飛動的畫面看來很自然,但實際上那是昆蟲受光污染影響而表現出的失常行為。

研究人員用多重曝光技術呈現昆蟲在晚上圍著燈火飛舞的情景。(圖片:Samuel Fabian, CC BY-ND)
研究人員用多重曝光技術呈現昆蟲在晚上圍著燈火飛舞的情景。(圖片:Samuel Fabian, CC BY-ND)

有些昆蟲喜歡靠近火,有些選擇在山火燒過的地方棲息,牠們撲向燈光是因為被燈的熱力吸引嗎?英國倫敦皇家學院的生物工程學後博士研究員法比安(Samuel Fabian)從研究中發現,這個不是原因──即使沒有發熱的燈,一樣吸引昆蟲。

科學家對於昆蟲圍著燈光的行為,有不同的理論解釋。有一派說法是昆蟲對光作出「光的士反應」(Phototaxis),意思是指昆蟲為了逃離黑暗或密封的環境而趨向光源。但法比安認為,如果這理論成立,昆蟲理應直撲向燈光,而不必圍著光源飛舞。另一學說推斷昆蟲誤將燈光當成月亮,以為自己身處天空直線飛行,實際上牠們只是沿着著燈光飛舞。

法比安與團隊分別在實驗室和哥斯達尼加田野研究地點拍攝飛蛾圍繞多種光源的行為反應,藉以找出牠們的飛行路徑和姿勢。結果出乎意料,研究人員記錄到的飛蛾行為模式並不脗合任何學說──昆蟲圍在燈的周邊時是背向燈光的,研究人員解釋,在大自然,光線由天射向地面,昆蟲對日光作出「背光反應」有助確定適當的飛行航線。在燈光周邊,昆蟲本能地背向光源,像飛機傾側飛行,盤旋下降。

研究人員在研究中觀察到飛蛾有多種飛行模式:當牠們在燈光底下飛過,會蜷曲身體,用背部朝向燈,直至經過了燈才回復原本姿勢;當飛蛾在燈的上方飛過時,會反身以腹部朝天,背部朝向燈光,這種反常模式令牠們很快墜下。

法比安在哥斯達尼加的實驗場拍攝到夜空受燈光污染的情況。(圖片:Samuel Fabian, CC BY-ND)
法比安在哥斯達尼加的實驗場拍攝到夜空受燈光污染的情況。(圖片:Samuel Fabian, CC BY-ND)

法比安解釋,體型較大的動物靠重力感知行動的速度,例如人類靠內耳的前庭調控身體平衡,但昆蟲體積和感官結構細小,主要靠天空的光線判別所處的位置和飛行速度。在沒有燈光的郊野地方,不論日夜,天空都比地面光亮,昆蟲「望天」行事是大自然規律。

隨著科技發達,電燈普及,LED燈價格低廉,導致濫用電燈的情況,大城市的夜空受光污染的影響愈來愈嚴重。

世界上有三分一人居住在肉眼看不見銀河的地區。光污染對動植物,以至人類造成影響,最明顯的損害是搗亂生理時鐘和晝夜規律。而昆蟲可謂首當其衝,牠們落入燈光陷阱,以致導航系統失靈,無法正常覓食,被天敵發現行踪的風險增加,甚至會因活動過度而折壽。

法安比提出, 要扭轉光污染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關燈,減少戶外不必要的燈光,便可以還昆蟲一片漆黑的夜空。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圖片來源:Canva

【生活智庫】研究顯示東非飲食法可減低慢性疾病風險

全球化和都市化令不少地方的生活模式和飲食習慣都趨向西化。一項新近的研究發現,東非鄉村居民將傳統膳食轉為西方飲食,令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變差。相反,飲食西化的城鎮居民改吃以蔬食為主的傳統地道膳食,短短兩星期可見改善健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