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智庫】社交媒體鼓吹肌肉文化 年輕男性出現「肌肉導向型飲食失調」

喬治(George Mycock)在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就讀時很受同學歡迎,同儕都稱讚他的相貎和身型。

喬治自幼喜歡欖球運動,13歲後因脊椎受傷不得不放棄,此後體重暴增,曾經一次暑假體重增加幾十磅。他說,那是他第一次對自己的體態感到自慚形穢。他憶述:「在社交媒體上或健身房內,每個男人都有六塊腹肌、寬闊肩膀、粗壯手臂、血管脹起。」

喬治15、16歲開始經常健身。他說:「我大量跑步,幾乎不吃任何東西。每天會跑一個小時,然後去健身房。我的體重下降了很多,也得到很多讚賞。但每隔幾個月,我就會躲在房間裡一段時間吃外賣,或晚上偷偷出去用餐。」他可以一口氣吃兩份大薄餅、一大盒炸雞和兩大桶雪糕。之後,他又會很自責,為何吃這些「垃圾食物」。

喬治現在已經28歲,發現自己當時患上了「肌肉導向型飲食失調」(muscularity-oriented disordered eating behaviors)。

專家警告,過往鮮為人知的「肌肉導向型飲食失調」問題日益嚴重,在男孩群體尤其值得留意。

《國際飲食失調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1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22% 18-20歲的男性和5%女性表示自己有「肌肉導向型飲食失調」,研究並發現,在青少年和年輕男性中,飲食習慣改變、服用補充劑,甚至使用類固醇的情況很常見。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專門研究男孩和男性飲食失調的兒科醫生傑森‧納加塔(Jason Nagata)表示:「男孩的飲食失調問題經常被低估和診斷不足。」他指出,加拿大安大略202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由2002至2019年間,男性患者因飲食失調而住院的人數增加了139%。

「肌肉導向型飲食失調」與肌肉上癮症(muscle dysmorphia)──又稱「肌肉強迫症」(bigorexia)大有關連。目前,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5)將肌肉上癮症歸類為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

紐波特醫療保健中心(Newport Healthcare)的飲食失調治療師、飲食失調計劃全國主任卡拉‧貝克爾(Kara Becker)說:「肌肉強迫症是一種心理疾病,也是一種身體畸形恐懼症,涉及扭曲的自我形象,特別關注肌肉大小和外表。」

患有肌肉強迫症的人經常會出現強迫行為,包括長時間留在健身房、濫用類固醇或其他補充劑、過度購買不必要的運動補充品,以及養成不正常的飲食習慣。這種趨勢與社交媒體大有關係。

目前在Instagram和TikTok等社交平台上,從名人、網紅到一般人的貼文和相片,大多展現著完美的身材,以及如何練就這種體態的資料。擁有強健體魄不再是精英運動員和健美運動員的專利,而是成為了普羅大眾的理想。這些精心編輯的內容不僅強化了不切實際的理想身材,還會加劇大眾對自己形象的不滿,過分著重增強肌肉,導致飲食失調。

根據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療計劃紐波特學院(Newport Academy)的數據,25%青春期男孩擔心肌肉不足。而《青少年健康雜誌》(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4,489名16至25歲之間的男性參與者中,四分之一擔心自己的肌肉不足,11%曾使用肌酸或合成代謝類固醇等產品來增加肌肉量。

這種現象也有年輕化的趨勢,亞利桑那州一個男孩從11歲起就開始出現這種情況。他的媽媽回憶說,他愈來愈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主要是想「增加肌肉」。

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媽媽說道:「他開始問我們一家人吃的食物種類——尤其是蛋白質,他還會說:『我不應該吃碳水化合物。』或者他吃了芝士漢堡包和炸薯條,就會說:『這不是我的餐單。』」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正能量新聞】印度和南亞盛行「善意牆」運動 鼓勵民眾互助

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西部城市哥印拜陀(Coimbatore)的R.S.普拉姆區(Rathina Sabapathi Puram)有一道藍色的牆,旁邊有一個鮮橙色的櫃子。牆上用粗體字寫著「人民之牆」,還繪上泰米爾語文學經典《蒂魯庫拉爾》(或譯《古臘箴言》,由1,330行對句組成)的一些詩句,以及宣傳兒童權利、教育和保護環境的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