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面對自殺事件,各界人士該怎樣做?

題:as dear as(親愛如……) 圖:Madeleine Marie Slavick (http://touchingwhatilove.blogspot.hk/2013/10/as-dear-as.html)

文:活一番    

編按:身為傳媒工作者、網民、家長、學生、校長、老師,怎樣可以提高警覺,協助避免悲劇發生?以下是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提供的指引。

我是傳媒工作者:不應只敲喪鐘 更需敲響防止自殺的警鐘

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最近就自殺新聞報道及網上信息發佈編輯了一本建議手冊(中英文版可在此下載:http://csrp.hku.hk/media),鼓勵並協助傳統媒體及網路媒體作出負責任的報道。我們呼籲媒體保持同理心,相信傳媒不單止可以作出 “Do no harm” 的報道,更可以積極地為預防自殺作出貢獻。

現在學生自殺個案的急升,當然需要認真的面對。如果傳媒及網上媒體可以:

~深入分析教育制度、親子關係、精神健康等問題與社會現況產生交互作用;

~提出適切、可行的解決方法;

~在報道時帶出更多珍惜生命、勇敢求助、守望相助的訊息,並提供求助的渠道及為身邊人提供幫助的方法;

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我們欣見有些傳媒及網民已經在這個方向努力,亦樂意配合各界來探討這些議題。

同時,為避免模仿效應,我們呼籲傳媒:

~避免將自殺個案作為頭版頭條報道;

~避免配以簡化的自殺原因,例如「唔鍾意返學」、「壓力大」等:

~避免將個案串聯起來,計算「第幾跳」,或貼上「學生自殺潮」的標籤;

因為以上呈現方式都有可能吸引身處類似情境的人士,採用同樣的方式輕生,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特別是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發展階段,更加容易出現模仿效應。2010年,深圳富士康曾發生多起自殺事件,事後我們曾定量分析當時的新聞報道與自殺事件的關連,發現新聞刊發的數量確實對後續的自殺發生造成顯著影響(詳情請參閱:http://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1471-2458-11-841)。

事隔不久,惟願本港傳媒汲取教訓,審慎報道自殺新聞。

此外,為保護死傷者及其家人的隱私和權益,我們呼籲傳媒:

避免刊發自殺死者或企圖者的全名、相片及家人的照片。

鑒於絕大部分自殺死者或企圖者並非公眾人物,刊發此類信息對保障公眾利益並無特別幫助,卻可能對死傷者親友造成二度傷害,亦對他們今後的生活帶來困擾。懇請傳媒考慮喪親者的傷痛心情,以人為本,減少刊發此類信息和相片。

更多建議請參考我們《關於自殺新聞報道及網上信息發佈實用手冊》(中英文版可在此下載:http://csrp.hku.hk/media)。

手冊中所建議的三大原則及六個「應」與六個「不應」:

三大原則:

  1. 保障私隱及顧及高危人士潛在危險
  2. 促進公共心理健康教育及預防自殺
  3. 關心記者及相關媒體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應」

  1. 應從事實出發報道,並與認識自殺問題的專家合作
  2. 應加插一些以正面方法解決問題的例子
  3. 應只報道必需的資料,並刊登在內頁
  4. 應強調自殺以外還有很多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5. 應提供輔導服務和有關的資料
  6. 應報道自殺的危險因素及可能的先兆

「不應」

  1. 不應刊登自殺者照片或自殺遺書
  2. 不應詳細描述自殺的方式
  3. 不應簡化自殺原因為單一理由
  4. 不應美化或感性化自殺
  5. 不應強調輕生者的個人特質、背景或宗教
  6. 不應藉報道責備任何人

 

自殺相關用語建議

避免 建議
有關自殺 自殺成功
自殺失敗
自殺
自殺身亡
有關自我傷害 自毀
自殘
自傷行為
自我傷害
有關企圖自殺 自殺不遂
自殺未遂
自殺意圖
自殺企圖

 

我是網民:我可以分享關懷,減少傷害

目前網路信息擴散極其迅速。學生自殺議題已經成為網絡媒體的熱點話題,很多知名不知名的人亦都在網上發表感受、意見。鑒於社交媒體的廣泛影響力,每一個網上的個體都可能成為一個「自媒體」。我們亦懇請各位能以傳媒的標準來自律,在發表意見之前可以多想一下:如果你的讀者裏有身處危機的人士,你的說話可能會給他/她帶來怎樣的影響?

如果見到某些新聞血腥、某些評論冷酷,請避免再將它轉發出去,因為即使你在轉發時做出批評,轉發本身已經在擴散其負面影響。

相反地,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網上媒體都可以盡力去擴散對解決問題有助益的信息,例如如何與有困難人士傾談的技巧,例如社會服務機構的求助熱線、學校或其他機構裡的心理咨詢資源。

又或者,放下手機、關掉電腦,約你身邊的人聊聊心事,給他/她一個擁抱。

如在網路上遇困難人士,可找網上支援服務幫忙!

 

我是家長,我可以:

家長可以主動與子女談及學生自殺的事件,在分享自己的感受之餘,了解他們對事件的看法,並關心子女在家庭、學校、朋友等方面是否快樂和如意,讓子女知道父母會時刻支持,成為子女最強的保護網。為人父母者,絕不希望看到年輕人了結自己的生命,更害怕自己的子女會選擇同一條路。縱使我們不能即時改變社會的競爭風氣、考試文化,但我們至少可以提供一個安全、快樂的家庭予子女。我們可以選擇對子女的期望是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給予空間讓子女追尋自己的理想,關心子女的感受而不是成就,容許子女在他的能力以內發揮所長。

 

我是學生,我可以:

如你發現自己情緒十分低落,覺得十分煩惱、無助及絕望,請即與你信任的父母、老師、朋友求助,告訴他們你的困擾。就算你認為他們未必能幫到你,也請你與他們談談。同時,你也可以致電防止自殺熱線。

如你身邊有同學正受情緒困擾,有尋死的念頭,請保持冷靜,並即時與他談談,表達你的關心。如你不肯定對方是否尋死,請直接詢問。以關心的方式提問並不會引起對方產生自殺念頭。請參考另文:〈朋友說他想自殺,我該怎樣做?〉。

與有意尋死的人傾談並不是容易的事。你可向你的父母、老師或學校社工求助,讓他們與你一起處理同學的困難。

 

我是校長,我可以:

我們呼籲不僅僅是涉案的班級或學校,而是全港的學校都能主動與學生探討學生自殺事件,將此作為生命教育的課題。例如於週會分享老師的感受,帶出學生現在面對的困難及正面處理問題的方法,提供能協助學生的校內及校外輔導和精神科服務資訊,讓學生能尋求適切的幫助。

同時,老師亦需要留意學生日常的情緒及行為,如遇到情緒受困的學生或留意到學生的表現與平日不同,便應主動並耐心聆聽學生的情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有需要時,轉介到駐校社工作出跟進。

主動與學生討論自殺事件是一個起點,積極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提升老師對防止自殺的知識及介入技巧亦不容忽視。就我們與學校的協作經驗中,有些學校並不希望直接談論「自殺」這課題,這種集體層面對「自殺」的忌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令學生感覺「自殺」是一個不宜說出口的問題,即使情緒受困也寧願收藏起來,而非尋求協助。

反過來,如果學校可以營造開放與關懷的環境,令學生明白遇到情緒困擾甚至乎有輕生的念頭也可以放心向師長說出來,知道有人願意聆聽及支持,必將大大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避免走向絕路。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對防止自殺的認識及介入策略必不可少。

為增強教職員和輔導團隊識別和幫助有需要的學生,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設計了三個不同層面的培訓,包括心理健康講座、預防自殺培訓和預防自殺技巧訓練工作坊等。有關工作坊的詳情,可致電2831 5232或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向沈君瑜小姐查詢。

教育局在2011年出版了《學校處理學生自殺電子書:及早識別、介入和善後》,讓學校及各界人士認識自殺的風險因素、警告訊號、如何介入及善後等資料。若要老師可以將書中內容應用到現實情境中,不僅需要閱讀,更需要模擬實境的演練。我們期望學校能定期安排有關防止自殺的教師專業培訓予前線老師,讓更多的老師認識有關自殺及精神健康的課題,發揮生命守門員(gatekeeper)的角色。

 

我是老師,我可以:

過去幾天都有學生自殺身亡,我們均感震驚、可惜。我們不禁擔心,當其他學生從傳媒或社交媒體得悉事件後的反應。他們可能會感到困惑、傷心、難過,又或者感同身受,因為他們都同樣有機會受到學業、家庭、感情等困擾,不知如何是好。學生可能已在朋友間或社交媒體中作出熱烈討論,而我們並不知討論內容是否能帶出珍惜生命的訊息、釐清對自殺的謬誤,以及社會資源能否有效回應他們的關注和感受。

故此,我們呼籲不僅僅是涉案的班級或學校,而是全港的學校都能主動與學生探討學生自殺事件,將此作為生命教育的課題。例如於週會分享老師的感受,帶出學生現在面對的困難及正面處理問題的方法,提供能協助學生的校內及校外輔導和精神科服務資訊,讓學生能尋求適切的幫助。同時,老師亦需要留意學生日常的情緒及行為,如遇到情緒受困的學生或留意到學生的表現與平日不同,便應主動並耐心聆聽學生的情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有需要時,轉介到駐校社工作出跟進。

主動與學生討論自殺事件是一個起點,積極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提升老師對防止自殺的知識及介入技巧亦不容忽視。就我們與學校的協作經驗中,有些學校並不希望直接談論「自殺」這課題,這種集體層面對「自殺」的忌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令學生感覺「自殺」是一個不宜說出口的問題,即使情緒受困也寧願收藏起來,而非尋求協助。反過來,如果學校可以營造開放與關懷的環境,令學生明白遇到情緒困擾甚至乎有輕生的念頭也可以放心向師長說出來,知道有人願意聆聽及支持,必將大大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避免走向絕路。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對防止自殺的認識及介入策略必不可少。

為增強老師和輔導團隊識別和幫助有需要的學生,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設計了三個不同層面的培訓,包括心理健康講座、預防自殺培訓和預防自殺技巧訓練工作坊等。有關工作坊的詳情,可致電2831 5232或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向沈君瑜小姐查詢。

 

資料來源:http://csrp.hku.hk/wecare/#skill

承蒙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