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活一番專訪】創作沙畫、踏上舞台,她倆終於走出情緒陰霾。過來人呼籲 : 關心精神病「人」,而不僅是「病」

精神病患者情緒來襲時,未必為人所理解,患者有時只有默默垂淚。有團體推動以藝術作治療,讓患者在復康路上感受生命曙光。

嚴重抑鬱症患者雙珍憶述,20多年前,她帶著兩名兒子從內地移居香港,要打三份工來維持生活,加上香港生活壓力很大,令她性情大變,無法控制情緒,不但「鬧人鬧到冇曬朋友,連大仔都俾我鬧到離家出走。」她當時覺得生無可戀,曾經去信特首要求安樂死,幸好青山醫院的姑娘鍥而不捨地接觸她,安排她接受治療。

「對着沙盤時,人最放鬆,什麼也不用想;在沙箱上抺沙時,好像幫自己抺眼淚,很『治癒』,讓人不經不覺在沙畫中漫游,讓磞緊的情緒放鬆。」

雙珍4年前透過青山醫院,參與「思健藝飛翔計劃」,接觸「沙畫」藝術治療,以沙代筆,繪出患病心路歷程,為心靈解結。雙珍其中一幅最令人難忘的作品是《蝴蝶:人生蛻變》,說的就是她自己的故事,經歷了低谷,結繭後,化成美麗蝴蝶,重新開展精彩人生。

雙珍覺得沙畫不但是無形地治好她的抑鬱症狀,也讓她重拾自信,「大學生都是我的(沙畫)學生,我覺得好自豪,好驕傲。」

雙珍憑一對巧手,把沙盤上的沙一潑一收一抺一放,造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故事。

學習沙畫幾年,雙珍憑著天份和努力,作品備受讚賞,去年(2018年)更在元朗劇院,九百多人面前表演,「從來沒想過自己可以咁樣,接受治療和接觸沙畫前,我幾年匿喺屋企,人唔似人;學沙畫後,每個星期最期待就係去上沙畫堂,係沙畫將我從屋企拉番出來社會,接觸人群。」

沙畫作畫者必需全神貫注創作,令沙畫達到「移神」作用,有助減輕精神病患者的症狀。

雙珍的家人,包括小兒子、媳婦和孫女,還有特地從澳洲回港的姐姐,也有到場支持她表演,家人看完她的表演後,眼濕濕讚嘆她的畫技,這一切其實得來不易。「我新抱(媳婦)以前覺得我係魔鬼,我學習沙畫後,情緒改善了很多,學懂包容,婆媳關係才有改善了,我新抱宜家會喺我個仔面前幫我講好話,話我乖咗好多。」一手將沙畫治療引進青山醫院的青山/小欖醫院護理部總經理梅杏春表示:「沙畫不單有助精神病患者復原,更明顯改善他們和家人的關係,曾經有病患者屋企人同我講,『無諗過屋企個病人咁勁,之前淨係以病人身份看佢,無諗過佢都可以過有意思嘅生活。』,我聽到都替病人開心。」

雙珍和她口中的恩人梅杏春同聲推薦沙畫的治療作用。症狀。

雙珍寄語同路人勇於尋求幫助走出陰霾,亦呼籲外界給予支持。「我今日鼓起勇氣講出自己經歷,因為想幫同路人。」

同樣靠著藝術治療走出情緒困局還有Anna。她從少性格較易緊張,經常害怕自己「不夠醒」。就讀英文小學時害怕自己與同學家境有距離,到了上中學進入精英班,卻又加倍焦慮,恐怕無法跟上。護士課程的實習課更叫她喘不過氣。直至誕下兒子,她的焦慮情況日漸變差,加上兒子在幾個月大時,被確診患上發展障礙。一心培育孩子成長的Anna,不自覺瘋狂購買育子物品,直至全屋堆滿兒子的書、玩具和教材,嬰子,連一條足夠一個人經過的通道也沒有,才驚覺自己需要求助。

Anna自少喜歡欣賞話劇,經常盼望自己可以踏上舞台;當她以為自己被精神病牽絆而無法達到心願時,她在2014年,碰上了思健贊助明愛全樂軒推動的話劇治療,她一嚐「當主角、說故事」的滋味,還在200多位觀眾面前作公開表演。

Anna 自少獨力面對精神壓力,今天旳她雖然仍然要靠藥物治療,還要照顧有特殊需要兒子,但有「話劇」作伴,令背負沉重壓力的她適時得到釋放。

Anna坦言參與話劇演出,令她獲益良多,「我在話劇中,治癒了現實中的傷痛,演繹角色中的傷心情境時,讓自己內心多年不能釋懷的內疚也放低了。而且宜家個人大膽咗好多。」Anna的兒子患有多種發展障礙,既自閉又過度活躍,但他卻可以安靜坐著一個半小時欣賞媽媽的話劇演出,令Anna大為感動,「雖然佢唔識開口讚我,但我知佢感受到我的努力,也感受到佢對我嘅愛。」明愛全樂軒高級督導主任黃敏信解釋為何話劇可以幫助精神病患者改善病情,「因為藝術不會分對或錯,也沒有比較,所以有助他們表達內心的鬱結,從而面對和放下。」

雙珍和Anna受精神病困擾多年,談到未來,兩人均希望修補與家人的關係,積極活好每一天。

下周(1月12日),雙珍將會參與「思健藝飛翔」藝術匯演嘉年華,在荃灣荃新天地2期,聯同其他精神病復元人士,透過透過沙畫、布偶、音樂、戲劇等藝術表演及互動工作坊,展現才華及分享經歷,呼籲公眾關注精神健康。

精神病患者常受到誤解,往往只有默默承受。雙珍和Anna勇敢分享自己的故事,鼓勵社會與精神病患者同行,多關心他們也是人。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