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智慧】不要再教書了 ── 心愛教育系列之三

作者陳明明老師在中學任教多年, 始終擁抱熱誠, 學生就是自己的孩子。現在退休了, 為”活一番” 寫了這組文章, 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看教與學, 看這個世界。他希望藉此和老師 – 尤其是新入行的年青老師 – 分享和交流。歡迎回饋!

當個教師,對多數人來講,主要就是為了作育英才,特別是新老師,不少都希望能在很短時間內,做個出色而又受學生愛戴的前輩。困難在哪裏?主要是作育英才的標準是甚麼,會隨時間而改變嗎?

教師生涯超過三十年,遇到新相識的,往往被問到:「你是教書的嗎?」
答案總是:「我不是教書的,我是個教師!」

初當教師,有教科書在手,似乎比較像樣,也較有保險。學生一樣,不對著課本,總覺得不是上課,又怕沒法做功課和溫習。家長也經常提著:讀書吧!溫書吧!難怪到了高中,仍有同學抱怨,溫習時花很多時間對著書本,成績仍然沒有起色!

中一的第一課,跟學生說:「我不會教書的。」驚愕的眼睛,張得大大,有同學即時喊出來:「那麼我們怎樣讀書?」未及回應,看似精靈的已搶先一步:「我知道了,你不教書,你會教我們!」

「也不一定……我專誠陪伴你們學習,目標是促成你們有效學習,至低限度,你會提出更多問題,也會明白甚麼是有質素的提問。」

小小年紀,對於這個古怪的答案,當然摸不著頭腦,於是開始講解「ASK」。

A是Attitude,態度;S是Skill,技巧;K是Knowledge,知識。

哪個最重要?缺一不可,引導學生學習時,可能需要分開處理,有時強調A,有時S,有時K。但是,三者到底是互相補足,又互相牽制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初期,稍為偏重A和S,對學生日後快速和大量吸取知識較有利。知識充實,學生看到有成果,反過來促進學習態度,學習技巧也會更上一層樓。這個循環生生不息,更能明辨思維,有所創造。

課本還是需要的,學校選定的課本,內容當然離不開A、S、K三個範疇,足夠嗎?足以照顧不同能力同學的需要嗎?所以,老師不時也放下課本,自行準備教材,只要能促進學習,不帶課本上課,何足為奇。學生呢?

一般學校對於學生帶齊課本上課都有規定,違規者通常會被「記名」或要面對其他懲處。無論你是否依規則辦事,總要讓那糟糕的學生上好一課吧!有老師會指示學生靠近隣座的同學,共享一本書;有的可能先要罰抄甚麼的;有的要站在一旁上課:總之林林總總,各施各法。

懷著惻隱之心,對學生多點關愛,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只要不是經常性欠帶課本的)有效學習嗎?

倘若你不是只在意教書,備課或設計課堂活動時,何妨擬訂離開課本,學生也能參與的課內活動;即使沒有這個預算,臨場發揮,你也應有能力按該學生的情況,指導他堅持學習。

一個簡便的方法是要求學生在筆記簿(或一張紙)上摘錄學習重點,可以是完整段落,或是完整句子,甚至簡單到只是幾個詞語,又或是mind map等,一切視乎學生的能力與狀態。反思總結時,若他能夠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就更理想了。不過,開始時,你可能要酙情,以暫緩懲處來和他「交易」!

近年推動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和「STEM教育」不也是「ASK」這個道理嗎?

所以,老師,你還堅持只會教書嗎?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