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共融社會】新西蘭地震過後, 百廢待興,政府竟然和小孩「玩」起公園?

新西蘭地震過後, 待興,政府竟然和小孩「玩」起公園?
一個遊樂場的誕生,一次聆聽孩子的實踐,一個城市的重生

cover
Margaret Mahy 家庭遊樂場(相片:未來基督城網站 www.futurechristchurch.co.nz)

香港公園一條有十四年歷史的長滑梯年前被拆走,激起一班港媽港爸反彈。幾經爭取下,政府在原址重置滑梯。重新安裝、長達四米的長滑梯於本月初開放,但有關這條滑梯的新聞仍然不絕,有批評指政府安排兩名保安員駐守滑梯出入口,令公園「監獄化」,剥奪了兒童的玩樂權利。值得我們探究是,究竟誰是遊樂場的主角?

其實不止部份港媽港爸對新式遊樂場的「罐頭遊具」感到厭倦(更可悲可能是大部份港童根本沒時間去遊樂場玩!),一群組成「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台灣爸媽也質疑,為甚麼兒時的遊戲場,雖然冰涼的滑梯、木頭階梯與吊橋和鐵欄杆組成的鞦韆看上去比較簡陋,但卻比現在色彩繽紛、安全十足的遊樂設施好玩得多。

且看剛於上周(11月23日)贏得紐西蘭康樂協會(The New Zealand Recreation Association)傑出項目大獎(Outstanding Project Award)的Margaret Mahy 家庭遊樂場之協作過程可否給我們一點啟示。

Margaret Mahy 家庭遊樂場是紐西蘭目前最大的遊樂項目,佔地2.5英畝,項目設計師Catherine Hamilton細說道來項目的源起:紐西蘭基督城在2010和2011年連續發生地震,市區滿目瘡痍,當地政府就災後重建咨詢居民意見,民眾選擇了「玩樂」為新社區五大原素之一,認為投資在公共空間和康樂設施有助把人群和活力重新帶回市中心,令城市重生。就這樣,坐落在市中心、最大的玩樂項目—Margaret Mahy 家庭遊樂場也正式啟動。

聆聽遊戲場專家—孩子—的意見

政府隨即尋找專家意見以定出遊樂場設計的主軸。問題是誰是遊樂場的專家呢?把設計圖畫得美侖美奐的設計師?坐在冷氣房中的計算安全系數的工程師?還是……紐西蘭政府認定孩子是遊樂場專家,因此請當地12歲以下兒童設計他們心中最棒遊戲場模樣。結果,以當地作者Margaret Mahy 的童書作品為藍本的設計從三百多個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了這次遊戲場設計比賽冠軍,這也是遊戲場命名的由來。Catherine也提到,雖然遊樂場無法實現每一個孩子心中的幻想世界,但設計團隊在公園地墊上或入口告示牌上,繪上孩子呈交的手繪設計,展示對孩子心意的尊重和珍惜。

student
(左至右)學生Zelle Logan, Harriet Compton-Moen和Enya O’Malley正在討論他們的遊樂場設計(相片:基督城中央發展部)

融合當地地貌,就地取材

定好了遊樂場主題,設計團隊開始著手設計遊樂場中不同區域,並決定將基督城多姿多采的自然景觀和不同地貌如森林、平原、基督城山、海岸、濕地、草坪投射至遊戲場中,例如在高達4米的山丘劃出等高線,代表基督城山區;又設立玩水區來象徵基督城的濕地,森林區內,為了年紀較大的孩子設置的攀爬網高達三層樓;海岸區擺放了年幼孩子喜愛的彈簧床。除此之外,設計師就地取材,在公園附近採取水、橋梁、草、花的顏色做為遊戲場設計的色調,令遊樂場和周遭環境更融合。遊樂場還在不斷擴建中,將會加入逾8米長的螺旋型滑梯,還有步道和燒烤場。

playground
海岸園區內的彈網區(相片:基督城中央發展部)

玩,令孩子,令城市變得更好

政府對孩子的重視,還體現在遊樂場建造過程中不斷舉辦的工作坊,孩子可以參與其中,例如一起選擇設施的顏色、用料等等。若爸媽讀到這裡,仍不理解為甚麼紐西蘭政府為一個遊樂場要如此大費周章,且聽心理學者分析為何玩樂場對兒童這麼重要。遊樂場除了讓孩子透過攀爬、擺盪、溜滑等來刺激肌肉發展,訓練協調身體能力外,更重要是豐富他們的社交學習經驗。遊樂場讓孩子同時與不同年齡的孩子混在一起玩,互相欣賞,模仿甚或挑戰,更真實地體驗世界、成功和挫折。對基督城而言,以社區和小孩為先的重建策略更帶著多一層意義,因為地震帶走了基督城2%人口,政府希望重建不單止著眼在建築物,還有人的心靈和社會連繫。

活一番按:論面積,Margaret Mahy 家庭遊樂場只是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的十九份之一,但它帶給市民的歡樂和社會價值值得香港各界反思。希望不久Margaret Mahy 家庭遊樂場那種「從下而上」的協作模式,也可以在香港以至鄰近地區發芽生長,令孩子可以得到屬於他們的遊戲空間,享受嘻嘻哈哈地在遊樂場遊玩。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