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智庫】尋找快樂,卻換來不快樂…為甚麼呢?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與世界分享了他的幸福理論:「平靜而溫和的生活帶來了比不斷追求成功更多的幸福。」

即使如此,根據2017年美國幸福調查報告,今天美國人中只有三分之一表示感到高興。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作家和積極心理學教練艾美莉·史密斯(Emily Smith)認為,美國文化執迷追求個人幸福,但無助得到快樂,了解個人生活意義才是持續快樂的秘訣。

史密斯說:「許多心理學家將幸福定義為一種舒適和舒適的狀態,令人感覺良好。」她引用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說法:「生活意義源於追求超越個人喜好的事物,和將內在自我發展得最完善。」

每個人都說成功是幸福的由來,所以我們會追求理想工作、完美男朋友和華麗的房子。史密斯認為追逐幸福卻令她感到「焦慮和飄忽」,美國心理學會2011年發表題為「尋求幸福會否讓人不快樂?珍視幸福的矛盾效應。」的研究中探討了這種感覺。研究人員發現,追求幸福可以變成自我受挫,因為人越重視幸福,他們越有可能會感到失望。即使近年人類生活在幾乎每一個普世標準上也變得更好,現實卻是更多人感到無望、沮喪和孤獨。

當人開始關注追求生活意義的時候,便顯得更具抗逆力,在學校和工作上表現的更好,甚至更長壽。為了找出人們如何活出更有意義的生活,史密斯花了五年的時間訪問了數百人,並通過心理學、神經科學和哲學研究進行了分析。

珍惜別人,找到重視你的人

首要是「歸屬感」,人必需「歸屬」某個團體,史密斯說:「在人際關係中,一個人從別人的重視來定義自己是誰。」但史密斯警告說,不應將這與「低等歸屬」混淆,人們重視你不純粹因為你是誰,而是因為你所相信的,或是你所憎惡的。真正的歸屬感源自愛,存在於人與人之間,也是一個選擇——你可以選擇和別人一起培養歸屬感。

尋找你的生活意義與目的

史密斯提醒:「生活意義與目的不是一份使人快樂的工作。生存意義不在於你所想要的東西,反而是你所能給予的東西,關鍵在於利用個人優勢為別人服務。」

鑑於美國人花費大部分時間在工作上,因此史密斯認為通過工作來傳達生活目標意識是合理的。但正如史密斯所指出那樣,美國人在工作上的缺乏生活目標,令美國人不願工作。

史密斯補充道:「無必要在工作中找生活目的,但尋問生活意義卻讓人明白所做的為何事。」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