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庫】尋找快樂,卻換來不快樂…為甚麼呢?
活一番 , 2 November 2017 , Views: 1923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與世界分享了他的幸福理論:「平靜而溫和的生活帶來了比不斷追求成功更多的幸福。」即使如此,根據2017年美國幸福調查報告,今天美國人中只有三分之一表示感到高興。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作家和積極心理學教練艾美莉·史密斯(Emily Smith)認為,美國文化執迷追求個人幸福,但無助得到快樂,了解個人生活意義才是持續快樂的秘訣。
【生活智慧】為孩子做最寶貴的事情:陪伴他們經歷 「痛」
活一番 , 19 April 2017 , Views: 1801
作為父母,你是否希望保護孩子免於痛苦?若果答案只是一個全面的肯定, 那我得告訴你,重點實在錯置了! 父母必須重新思考, 保護孩子免受一切痛苦, 是否你的全部責任?生命不能沒有風浪,作為父母的最艱苦卻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就是訓練孩子們懂得面對和承生命的風浪。
【生命啟廸】從臥病在床到跑畢第七次半馬 視障人士鄧炳業告訴你將不幸扭轉成祝福的心法——擁抱希望
溢甜 , 1 March 2017 , Views: 3652
炳業雖然先天性失明,但憑著他積極開朗性格和聰穎資質,依著「景由深度,事在人為」的信念,扭轉一個又一個危機。
【共融社會】誰是英雄?真心就能感動人心! 更生人士站上舞台,重演自己故事,助己助人。
溢甜 , 23 February 2017 , Views: 3305
表面看來,香港社會對更生人士的歧視減低了,我們少了聽到「監躉」之類的侮辱字眼,多了聽到僱主願意僱用更生人士。然而,也許部份人心底裡還是對他們有一套既定的想法,以為是社會「給了」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筆者也一樣,直至認識了「甦星劇團」音樂劇《英雄本色》的幾位演員:細強、阿生、KK,才恍然明白他們掏心地回饋社會,不斷揭開慘不忍睹的瘡疤,就是希望自己的過錯和改過經歷能警剔和幫助別人。
【共融社會】當起跑線輸家遇上人生勝利組:他們實現了咖啡夢!
活一番 , 2 February 2017 , Views: 3458
一份信念和一個夢想將兩班從未在起跑線相遇的年青人結連在一起,一班是來自國際學校的尖子,一班則是被評為band 3(代表成績不佳)學校的學生。他們既是出資者和受資助人的關係,也是夥伴,又是互相學習對象。
【助人經驗】恨未能讓學生感到被愛──退休教師陳明明體現「預防教育法」
Joyce Chow , 6 October 2016 , Views: 4807
「I love you, 陳Sir!」之後送上一個飛吻。訪談期間,在學校走廊見證了這段師生情誼,心裏想:若我們更願意向他人表達愛,這個世界肯定很不一樣。
最新文章
- 【新聞脈搏】小朋友在公園嬉戲、鄰舍在街角閒聊⋯⋯有人將他們的日常生活放到網站上發洩不滿,除了影響鄰舍關係,可能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26 February 2021/0 Comments
- 【新聞脈搏】東非蝗災沒完沒了,有團體發明可持續的應對辦法,能為受災的農民帶來希望嗎?25 February 2021/
- 【新聞脈搏】植物性奶類製品椰奶在歐美日漸流行,泰國農民訓練猴子採摘椰子,是傳統還是「強迫勞工」?24 February 2021/
-
- 【新聞脈搏】火星迎來「熱鬧」的十天,三國探測器同時到達並非偶然,難道這是新一輪的太空競賽?19 February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