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義工父女檔,走到床前為老人家送上音樂和慰藉。這是父女背後的故事….

香港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創辦人李昕早年因為接連經歷喪親之苦,走出陰霾後,積極推動生命教育,還與爸爸組成義工父女檔,將音樂送到老人家或病人耳邊,傳播快樂。

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創辦人李昕到安老院表演,與父親合奏。

李昕在六、七年前推動成立義工音樂團,現時樂團每月約出隊兩次,「我們叫迷(你)(樂)團;因為我們所有成員均演奏手執樂器,方便大家在演出場地走來走去,最重要是走到不能去大廳的院友面前演奏。」很多安老院院友都不能方便地離開卧床。

義工團珍惜到長者面前表演的機會,因為他們可以親眼見長者的歡顏。

李昕不斷強調,要刻意去接觸和遷就被遺忘的院友,「可以走出大廳的院友,可能已經有不少參加活動的機會,但對於需要長期卧床的院友來說,我們的音樂,卻可能是他們惟一的娛樂或心靈慰藉,所以我們每次都爭取進入房裡演奏。」

十年前,李昕未婚夫因心臟病發猝然去世,在不足一年後,李昕的媽媽也因病辭世,她大受打擊,發現香港哀傷輔導極為缺乏,遂利用未婚夫遺下的保險金成立志願團體,主力推動生命教育。

李昕的爸爸面對喪妻,同樣悲痛莫名,「媽媽是長期病患者,爸爸五十年來,一直努力照顧媽媽,媽媽一離世,爸爸整個人失去了重心,而且變得沉默。」

父女搭檔,到安老院表演。

李昕為了籌組義工音樂團,李昕要重拾放下已久的小提琴,李昕學音樂的故事,可能與大部份現代香港小童的情況差不多,「父母叫我學小提琴,就去學,然後沒有耐性,學了半桶水,便放下了。」但為了助人,惟有拉著爸爸一起練習拉小提琴。「過程非常珍貴和治癒,父女感情增長不少。」

李爸爸一直參與樂團的表演,年前,因為需要安裝心臟起搏器,不能夾小提琴,但沒有動搖他參與義工的心,他現在轉為吹陶笛,同樣治療人心。

李昕見證「音樂是打破人際隔閡的橋樑」,「即使是身體狀況不佳的病人,一聽到音樂,便自然地打拍子,甚至跟著唱。」樂團也試過得到家人的謝意,「家人覺得很感動,因為有人特意演奏給自己卧病的家人聽。」

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的義工團隊探訪安老院。

談到未來計劃,李昕回想到成立樂團的初心,「當初是以院友的需要出發來設計,知道長期留在院舍的朋友最期待有人探望,但又怕只是談天會很沉悶,所以想到在床邊奏音樂。」

「迷你樂團一定會繼續,我們希望做得更多,我們現在只能夠在北區寧養病房演奏,我們希望區區都可以去。」

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與香港都會愛樂管弦樂團將於10月1日合辦「樂頌生命.譜寫人生」慈善音樂會X生命劇場,演奏多首歌頌生命的樂曲。

「我們的義工亦將會在樂章之間演繹六場話劇,與觀眾一起探索生命與死亡。」李昕希望這個新嘗試可助公眾了解死亡,經常講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但有多少人能夠理解?近期香港社會發氐生的事情,引發很多人思考未來,死亡是人生中不能避開的議題。」

義工以音樂為長者注入生活正能量。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