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住在公墓裡、與逝者為鄰的馬尼拉貧民: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和願望…

每年11月1日和2日,分別是天主教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和萬靈節(All Souls’ Day)。在菲律賓,萬靈節又稱為「Undas」,有「尊重亡者」的意思,是當地人拜祭已逝親人的日子。菲律賓民眾趁著兩天的假期,相約家人到先人的墳地掃墓,緬懷先人之餘,也在墓園的墳前野餐聚會、載歌載舞。

在馬尼拉都會區4大墓園之一的馬尼拉北部公墓(Manila North Cemetery),萬靈節早上,已有超過20萬人前往拜祭先人。

馬尼拉北部公墓於1904年落成,佔地54公頃,是菲律賓最大和最古老的公墓之一。這裡既有精心建造的大型陵墓,也有一排排不起眼的、層層疊疊的小墳頭,是大約100萬位死者安息的地方,包括已故總統、電影明星、文學家和普通市民。

墓園之內,夾雜了一些的棚屋,其中住了不少貧困人士。他們都是馬尼拉的無家者,無奈與死者為鄰。

74歲的奧羅拉(Aurora Mangampo)一家人,住在一個古典設計的陵墓裏,這裏包括一座小教堂,內有兩座墳。她說:「1964年來到馬尼拉,當時一位親戚在附近當工頭,他讓我看管貨倉,我便在這裏住下來。之後曾當過小販、化妝師、替人洗衣服,最後替人打掃墳地。」

奧羅拉曾結婚兩次,但兩位丈夫先後過世,三位子女中,長子亦已身故,次子染上毒癮,現時她和子女和孫兒女同住。她說:「我們都害怕那些不法分子。幸而但這裏很安靜,因為只有死者。」

大約從60年前開始,馬尼拉北部公墓逐漸聚居了不少無家可歸的貧民,他們搭蓋了一些簡陋的棚屋,睡在廢棄的棺材上,有人甚至就睡在地下。據估計,現時這裏住上了約10,000人。

馬尼拉大都會區2,100萬人口中,有300萬是沒有正式居所。住在公墓裡的人,都覺得比起市內的棚屋區更安靜和安全。居民就在墓園裏聊天、玩啤牌,看電視的肥皂劇。

在這裡,電力設施都是由居民自行鋪設的,他們也沒有自來水,只能每天推著木板車,前往附近幾口公用水井排隊等待取水使用。多年來,這裏的居民曾多次要求市政府為他們興建學校、洗手間和教堂等,都未獲理會。

有些居民為了維持生計,會替人為墓碑刻字、造棺材或售賣鮮花,有些人會當起墓園的管理員。一位居住在墓園的居民、68歲的埃爾維拉(Elvira Miranda)說:「這裏每天有多達80宗葬禮,對此類服務的需求並不缺乏。」

公墓內墳墓的租約期通常為五年,一年的費用是600披索(約12美元),五年過後,如果死者親屬停止付費,公墓管理者會在寬限期結束後將遺骸掘出。所以公墓一帶經常見到裝有屍骨的袋子被遺棄,有些屍骨就只用死者下葬時的衣服纏裹著。小朋友就拿死者的遺物甚至骨頭來玩耍。

近年警方指區內更有毒品和其他罪案,經常前來巡查,受僱打理十個陵墓的維爾吉尼亞(Virginia Javier)說:「每當警方前來突擊檢查,我就會回家照料孩子們。」

今年萬聖節前,馬尼拉市長伊斯戈‧莫仁諾(Francisco Moreno Domagos,簡稱Isco Moreno)下令公墓管理員移走墓園內一些臨時性建築物。伊斯戈‧莫仁諾認為,那些居住了幾十年的民眾,應該感謝市政府容讓他們一直在這裏生活。

奧羅拉在墓園裏過了大半生。她總希望政府能多照顧這裡的民眾。她也接受在墓園住下去,但只想生活過得好一點。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