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孟買河道促生大量藍綠藻,養活紅鸛萬計,背後卻藏嚴重污染危機

當摩托艇進入塔那河(Thane Creek)時,遊客都興奮不已,一片粉紅色映入眼簾,數百隻紅鸛站在看來不大清潔的綠水中。當地人說傾倒污水和建築垃圾導致泥灘擴張,卻造成最有利紅鸛的生長環境。

孟買的紅鸛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今年1月的數據顯示,該市有12萬隻紅鸛,是歷史新高。孟買自然歷史學會助理主任拉胡爾·科特(Khot)表示:「紅鸛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遷移到孟買,那時候,他們的數量徘徊在30,000到40,000之間。」

成千上萬的紅鸛

在孟買,大多紅鸛居住在塔那河一帶,去年五月,孟買自然歷史學會開始對塔內河的紅鸛數量進行首次正式調查。雖然科特認為,現在仍不能確切地說,紅鸛數量大幅飆升與污染有關,但鳥類棲息地受到污染是不爭的事實。最多紅鸛集結的塔那河已成為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和城市工業廢水的傾倒場,而污水處理廠附近亦是大型紅鸛聚集的地方。

紅鸛在孟買Sewri mudflats的工業區前吃浮游生物。

孟買自然歷史學會認為,塔那河的污水促進了藍綠藻生長,而藍綠藻正是紅鸛的食物。博物學家Mongjoy Monga更直言這條小溪可能達到了「完美的污染水平」,水中的硝酸鹽和磷酸鹽水平恰好促使藻類盛產。但這「好景」很快會過去,小溪中的污水和建築垃圾導致泥灘和周圍紅樹林擴張,令河道變得乾涸,然後紅鸛也最終減絕。

在孟買自然歷史學會的紅鸛節期間,人們從船上觀看紅鸛。
污水和廢物最終會令小溪變得乾涸,並將紅鸛趕出去。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正能量新聞】印度和南亞盛行「善意牆」運動 鼓勵民眾互助

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西部城市哥印拜陀(Coimbatore)的R.S.普拉姆區(Rathina Sabapathi Puram)有一道藍色的牆,旁邊有一個鮮橙色的櫃子。牆上用粗體字寫著「人民之牆」,還繪上泰米爾語文學經典《蒂魯庫拉爾》(或譯《古臘箴言》,由1,330行對句組成)的一些詩句,以及宣傳兒童權利、教育和保護環境的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