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終於與外太空的「天涯海角」相遇!從這距地球66億公里的花生狀行星窺探出宇宙奧秘……

一個雪人、一顆花生、還是一個馬鈴薯…? 在太陽系遠處的這顆小行星,可能有助解開數十年來科學家對行星形成的疑團: 究竟行星的形成,是由於太空的碎石互相撞擊而成? 還是由粒子和星塵等聚合而成?

2019年元旦日,美國太空總署發射的「新視野號」(New Horizons) 探測器,在海王星外的古柏帶(Kuiper Belt) 的邊陲位置,飛越了一顆紅色的啞鈴狀星體,這是人類史上探測過離地球最遠的星體。

科學家根據「新視野號」傳送回地球的圖像和數據,估計這顆小行星長約 32 公里、寬約 16 公里,距離地球約 66億公里。去年11月,美國太空總署將小行星命名為「天涯海角」(Arrokoth)。

古柏帶是海王星外的一個「冬甩」(donut) 形狀的小行星帶,距離太陽約45億到74億公里,由早期太陽系未形成前的行星碎片組成,並在太陽系演化過程中被拋到太陽系邊緣,估計有數以億計的矮行星和其他小型星體。科學家相信這些星體可為46億年前太陽系的形成提供線索。

科學界最近發表的三篇論文,透露了「Arrokoth」的秘密。科學家分析了「新視野號」探測器的數據後,指「Arrokoth」原是兩個分開的天體,緩慢地彼此繞行,最終因重力逐漸聚合,形成如雪人般的特別形狀。

數十年來,科學界對行星的誕生,通常有兩種學說。一種是「層級吸積」(hierarchical accretion)論: 太空的微塵和碎石互相碰撞形成岩石,越來越大,最後形成行星;第二種理論稱為「雲層坍塌」(cloud collapse): 太陽星雲内的固體粒子在引力作用下併聚逐漸變大,形成行星。

「新視野號」計劃的的首席研究員艾倫‧斯特恩(Alan Stern)解釋說:「影像顯示該星體沒有激烈撞擊或裂縫的跡象。星體兩端的顏色和組成成分都很一致,顯示構成星體的碎塊,成分都十分接近。」斯特恩指出,現時所有證據,均支持「雲層坍塌」學說。

英國公開大學行星與太空科學家莫妮卡‧格雷迪教授(Monica Grady)說:「最重要的是,行星的『頸』部很平滑,未見有隕石坑,它可能是由兩個的獨立的星體緩慢而温和地併合而成的。」

新視野號於 2006 年升空,一直以遠離地球的方向往外飛去,旨在探測矮行星、冥王星和古柏帶。

「Arrokoth」在2014年6月26日由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首次發現。「Arrokoth」是北美印第安人波哈坦族(Powhatan)的語言,意為「天涯海角」。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