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智慧】玩具毀了的情緒善後:如何幫忙孩子連結自身感受與情緒,跨過困難?

文:楊國強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三年前,太太姑母的女兒出嫁了,我們一家獲邀出席婚禮。我的岳丈是印尼華僑,他大部分的家人包括姑母一家,還是一直居於印尼,只是我的太太和兒子卻未曾踏足這個南洋大國。婚禮在峇里舉行,我們也順道享受了這個旅遊勝地的美好風光。婚禮完結,我和太太要趕回香港工作,安排兒子隨著其他家族成員轉到雅加達探親和遊覽。

在雅加達的短短數天,發生了一起小衝突。即使今天提起這事,快要小學畢業的兒子還是帶點氣憤。綜合各人的回憶,事情經過大致如下:

在雅加達親戚家居住期間,兒子得外公贈送了玩具,他自然喜出望外。新玩具也吸引了他兩位表弟的注意,他們爭著要拿來把玩。兒子在長輩們指示下,即使心內萬般不願意,也迫著要與表弟分享自己的新禮物。不幸的是,只得三四歲的小表弟一不小心,竟撕毀了其中一張玩具卡,隨即引發了一場風暴。

「我的新玩具竟給人毀掉了!他實在太過分!」兒子大發雷霆,推倒玩具,怒目盯著表弟,罵了幾句,怒氣久久不能消散。大人們見狀,馬上嘗試安慰這個怒火中燒的孩子:「玩具卡也不是破損得很嚴重,把它修補後,問題不會很大的。」、「表弟不是故意的,只是無心之失罷了。」或是曉以大義:「表弟年紀還小,他不懂事,你不要責怪他。」、「你是大哥哥,要大量些,應該原諒小弟弟。」或是訓斥:「無論如何,你也不能罵人啊!」、「一張卡只是小事吧,你要發那麼大脾氣嗎?」

大人們你一句、我一句,花盡力氣,可兒子不為所動,最後獨自避進房間,待睡了一覺,等到第二天,心情才較為安頓下來。一位親戚可能認為兒子既已心情平伏,應可從事件學個教訓,於是要求兒子為自己昨天的情緒風暴,給小表弟父母寫一封信致歉,兒子也就依循指示寫了。事件發展至此,看來總算得了個叫人較為安心的結局。

然而,在兒子內心,事件並未完結。每次提起此事,還是勾起他的痛苦。他投訴大人只懂怪責他不原諒表弟,卻沒有懲戒撕毀他玩具卡的表弟。他以受苦者的身分控訴:「這算是公平嗎?」他更指出大人不合理的邏輯:「如果大的要讓小的,那麼是否我打了大人,他們就要容讓我?」他語帶無奈的對我和太太說:「你們不在身邊,沒有人替我說話,他們大人只懂講道理,只懂強迫我做自己不願做的事。」當然,道歉信不是他自願寫的。他對雅加達印象極差,更誓言以後不踏足此地!

兒子表達情緒的方法未必恰當,只是大人們的處理方法,卻令兒子的情緒更一發不可收拾。大人往往聚焦的,只是如何撥亂反正,如何避免家庭關係受損,並盡快恢復原有的和諧與秩序。

於是,沒有人關心和協助兒子與自己的情緒連結,因為大人們也沒有覺知到自己情緒和身體感受。大人面對孩子的情緒爆發,內心或會感到不舒服、甚至不安,但很少會先感受內心的狀況。大人往往採用說理、遊說、討好、訓斥、甚至恐嚇和懲罰的手段,盡力改變孩子的想法和行為,以圖控制局面。孩子要應對這樣的局面,要不是反抗,便是只能否定自己內心感受。

其實,孩子如能連結自己的感受與情緒,情緒會較易平靜下來。孩子要做到這樣的連結,很多時需要大人給予協助。只是大人給的協助,不應是指令、說理、訓斥或懲罰,而是聆聽,是帶著好奇的聆聽走進對話。

李崇建在《對話的力量》一書中說得好:大人要孩子「聽話」,是把孩子看成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且是由大人處理的問題。相反,在「對話」中,大人以好奇心聆聽孩子遇到的困難,並相信只要孩子能啟動自身的資源,就能跨過困難。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