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如食飯睡覺一樣重要──正念修習的七個階段

圖:網上圖片

當你願意把「正念修習」納入生命中其中的一個重點,就如食飯睡覺一樣重要,那麼正念修習就不再止於減壓放鬆和心智的訓練而已。今天我們看看整個修習的歷程是怎樣。

一、前行

修習正念就如我們去旅行一樣,如果你要由香港去到美國,你需要一些資本讓你可以順利旅行;即使你到了美國,也需要一些資本讓你過得舒服。心靈的旅途也是如此,你需要一些本錢讓你順利入道。至於你在道上是否舒適,或是重重障礙,這就是你在修習正念前有多少的準備。一般而言我們需要「正確的知識」、「正確的老師」、「正確的群體」、「健康的身體」、「合理的生活基礎」。缺少上述這些條件,我們修習正念的路途就變得困難。因此這個「前行道」的階段,我們修習「分享」和「給予」(布施),對生活有所要求和規律(戒律),發願要努力修習正念(發願)等等,都是為自己積累心靈修習的本錢。

二、聞

聽聞和學習是入道的第一個基礎,但往往一些人誤以為學術和數據就相等於修習心靈。在正式進入實修的階段前,我們可以多點閱讀和上課,從別人身上學到「知識」。這個「知識」是存在於腦海中,並未經過思考、思維和內化,但這是重要的一步,讓你開拓眼睛,有足夠的基礎實修。另一種極端是一些人完全放棄了知識,誤以為知識是修道的障礙。其實我們應該拿一個中道,知識和實修同樣重要,不能執其一端。

三、思

以理性、生活的經驗來思維你所聽聞的學習。例如有一本書可能跟你說「天下的男人都是沒有本心」,於是你就運用你的理性和邏輯思維來消化這個「觀點」。在這個階段之中,一切的學習都仍然是一個知識、概念,仍然不是你由心而看見的事情。例如我們常常閱讀文章說要「活在當下」,或許你已經反覆多次思維甚麼是「當下」,甚麼是「活在當下」等等。然而這些思考都是腦海之中概念與概念的運作,直至你真的「活在當下」時,才真正體會甚麼是「當下」。因此常常掛在口說概念,並不等於活出這個概念。

四、止觀

當我們有足夠資糧,聽聞了正確的見解,思考思維這個見解,然後我們就能夠運作於禪修之中。所以禪修並非盲目的坐下來,而是有一定的基礎。第一部分的修習是讓我們的心回到平靜之中。過去「心」就像有很多波浪的海洋,一切的雜質都隨浪而起。你的情緒、偏見、習氣、業力、文化、身體都限制著你如何看見當下的一切。又或者說我們都從來沒有真的如實地看見當下事情。「止」的修習就是讓心回到清明、平靜的狀態,如讓我們有一個清楚的心來進行「觀」。

「觀」的修習就是在「平靜的心」的狀態中,以正念憶持某種「觀法」來照見「對象」。例如「無常觀」就是在止與定的心境中,憶持起「無常」來觀察某個對象;「無我觀」就是在止與定的心境中,憶持起「無我」來觀察「自我」的真實性。

五、悟

在禪修中反覆體會「理性學習回來的觀點」,當條件成熟時,我們的心在某一個時刻「接納」了這個頭腦學回來的「觀點」,有一種恍然大悟,「叮」一聲的感覺,我們稱之謂「悟」。在「悟」到某一個觀點之前,你所學回來的觀點都不是你的,在你心底處並未有真正的接納這個觀點。有時候你的理性和感性好像認同某個理論,例如你可以說「無我的觀點十分有道理」,但當你面對死亡時,「無我」的觀點卻完全發揮不了作用,因為你的心其實並未透過禪觀的歷程來印證,一切只停留在思維的層面。

在修習正念的歷程中,我們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悟」,這個悟並不一定只有在禪坐中產生,事實上更多的「悟」是在生活之中突然領受。時常讓自己處於正念、專注、平靜之中,當生活的條件不斷轉變時,因和緣自然具足並教導你某些生命重要的功課。有些人吃一口蘋果,了悟到一行禪師說「相即互入」的教導;有些人見到樹葉落下,了悟到生命無常;有些人被人破口大罵,頓時看到自己的「小我」。如果你是一個修習正念的人,好好觀察在你的修習中,是否出現大大小小的「悟」,這是修習最好的禮物。因為當你有所「悟」時,你不能不再作出改變,你是迫著轉化的。

六、修

「悟」並非修習的終點。即使我們悟到了一些寶貴的見地,我們日常中仍然與「悟境」相悖。這是因為修習者的習氣未除所至。我們或許有機會了悟到一切的情緒來自我們心識中的種子;但當情緒出現時,第一個反應仍然是指責他人,將情緒拋到別人身上。這現象是因為過去這麼多年我們都是如此運作,即使你有所了悟,這個了悟對你的力量仍然需要發芽成長。這個階段就是「悟後起修」。當你做出一些行為是與「悟境」相悖時,這時你已經能充分的覺知覺察,並且有能力從心中憶持起你所「悟」到的見地,輕鬆的拿回心的主動權。

七、證

最後的一個階段是「修」的果實。在「證」的階段中,我們了悟到的實相已成為我們根本的見地,習氣已被我們慢慢的除。當我們遇到相同的處境,已經能自然的以「悟境」來回應,每一個語言、行為、念頭都是依悟而行,毫不造作。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