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慈悲之路——轉譯判斷為觀察、感受和需要

圖:Pixabay

判斷障礙慈悲!非暴力溝通提供具體的方法將判斷轉化為觀察、感受及需要,幫助我們的慈悲能量再次流動。

我以朋友Andy某次「缺席聚會」事例,來闡釋如何轉譯判斷為觀察、感受和需要。我和Andy同屬某個小組,這個小組每兩星期聚會一次,通常會議都會在兩星期之前約好,某次,Andy在聚會約一小時之前,於 WhatsApp 群組說他不能出席,但沒有解釋缺席原因。

收到他的訊息後,我腦海頓時出現各種判斷:「搞錯!隨便爽約!缺席又不解釋!」、「他不守信、不可靠,他不重視我們!」,這些判斷,令我感到很憤怒。

當我看到這些念頭時,我問自己:「你確定這些想法嗎?它絕對真確嗎?」這一問幫助我停下來,不再在腦袋繼續編造故事。然後問:「到底發生了甚麼事?」這樣問讓我冷靜下來。此時,我開始能作觀察了,我慢慢寫下觀察:「這個聚會是兩星期之前確定的,在聚會前的一小時,他在Whatsapp群組分享了他是次聚會將要分享的訊息,並說他不能參加是次聚會,他沒有說出缺席原因。」寫下觀察後,我平靜了許多,我發現這是他第一次缺席小組聚會,此外,他雖然人不到,卻禮到——在群組中分享了要分享的內容。就在此時,我的慎怒轉為了失望及疑惑。我深呼吸,在身體裏陪伴失望及疑惑,循著感受帶去尋找需要,發現失望背後是信任和連結,疑惑背後是渴望清晰。我也從自己的「不喜歡」著手,我說我不喜他「不守信、不可靠」時,我將之反轉,即是說信任、承諾對我來說很重要。

找到需要後,連結需要並確認需要,內心便有更多的理解和接納,因而感到安穩有力。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正能量新聞】美國八旬老婦圓60年賽車夢想

「我的手扶着方向盤,心在狂跳,腎上腺素的作用由腳開始,繼而是手臂,再去到雙手。嘩,我的夢想成真了,我在真正的賽車跑道上駕駛賽車!」83歲的波比(Bobi Oxford)興奮莫名地憶述她最近的賽車體驗。

圖片來源:Innocean/pocstock

【共融社會】滑浪者都是白人?非裔媒體創作人發起行動 糾正AI偏見

大衛‧密茲芬(David Mesfin)在製作一齣有關黑人滑浪文化的紀錄片時,嘗試用ChatGPT和其他GenAI工具為影片生成非洲滑浪者的影像,可是得出的成品一律是白人。在埃塞俄比亞出生、少年時代移居美國的他對此大惑不解:「這些系統顯然沒有將我們(黑人)放在眼內。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遭科技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