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深度聆聽──聽到需要時,原來我們都一樣!
梅村的深度聆聽修習與非暴力溝通很「匹配」,後者為前者提供了具體的方法。我參加了非暴力溝通的密集培訓後,感到很受用,便回家與女兒分享。其中,「翻譯判斷為成需要」是非常非常有用的練習,它能幫助我們脫離判斷,增加接納、了解與慈悲。
梅村的深度聆聽修習與非暴力溝通很「匹配」,後者為前者提供了具體的方法。我參加了非暴力溝通的密集培訓後,感到很受用,便回家與女兒分享。其中,「翻譯判斷為成需要」是非常非常有用的練習,它能幫助我們脫離判斷,增加接納、了解與慈悲。
2014年7月,我創立了「正念父母(Mindful Joyful Parenting)」共修團體,每月與父母共修一次,每次均有特定主題。今年3月那次主題是「編造故事」,由我和同修楊國強教授(KK)構想。
我和女兒思齊按照順嚴法師的教導,開始在晚上睡覺前,便相擁說晚安。擁抱來得很自然,這也許和我們都習慣修習梅村的擁抱禪有關。之後,我們每天最少擁抱一次。
女兒讀小學二年級,她的表弟跟她同校,讀一年級,兩人都是由我的父母照顧,相處時間多了,摩擦亦多。我每天下班回來,女兒就投訴表弟甚麼甚麼,表弟亦數算表姐的不是。
父母如不覺知,很容易會壓抑了孩子的負面情緒,或無形間傳遞了負面情緒和表達情緒的哭喊是不好的訊息,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傷害。下面兩則故事,值得父母細味。
編按:在事事講求經濟效益的香港,不少人早已意識到心靈的貧乏。當「贏在起跑線」變成了主流價值,本文作者張仕娟老師強調教育工作者須讓學生相信自己「好」,而其中一個要領是「學習欣賞和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