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我們究竟是為誰而努力?正念智慧教你如何做自己!

圖:網上圖片

每個人都希望做自己,修行之人更是一生都在學習了解自己。今天希望從正念修習的視角來談談如何做自己!

首先我們需要學習區分甚麼事情是屬於自己,又有甚麼事情是不屬於自己。很多時我們以為一直以來都是在做自己,但其實不過是在滿足社會或別人的期望;直到晚年將至,才發現一生所作所做的都不是為了自己,那時便為時已晚。因此做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學習區分自己所作的事情,有多少是服務別人,特別是服務家庭和社會共識。

賺錢、買樓、結婚、生育、買車,彷佛好像是每個人共同的人生指南,但你又有沒有嘗試靜下來深觀這些期望,當你把他們完成後,是否便等於快樂幸福?是否這樣便是做自己?人生最痛苦莫過於花上一生時間,到頭來才發現,沒有多少分鐘是真正屬於自己。

所以禪智慧的第一個建議是給自己一些空間和時間靜下來,向我們的自性深觀:一切所作所行的努力,究竟是為誰而努力?

或者你開始懂得如何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期望,然而卻仍然無法容易地實踐自我,特別當你渴求的人生方向與現實不太配合時,結果一直也無法為實踐自己走出第一步。擁有理想的人,最大的痛苦是受困於現實下的無奈,有理想而甘於放棄理想。其實這裏有一個盲點,那就是我們認為現實無法做自己,是受困於一個牢固了的思維框框。你認為人生的既定路線就是這樣那樣,當需要你走過一點時,卻無法想像其可行性,但事實是否這樣呢?很多朋友來禪修營修習,離開時總會感嘆自己無法在家中實踐正念的生活,原因是自己太忙、太多引誘。但這些都不是必然的,一切的條件都能夠改變過來,只有你相信與否。

框框是一個可以給我們安全感的世界,如果要做自己,就得學習在框框之外思考。人生是不是必須找一份工作?結婚是否情感世界的共同結局?大學是否賺錢的唯一方向?不跟隨社會規則來生活是否不可?當然很多人也會理所當然地回答:「好有問題!」但如果你觀察每一位你欣賞的人,或者每一個社會認同成功的人,他們所走的路總是不斷鼛超越既有的框框。佛陀放棄太子的地位成為修行者;一行禪師打破傳統佛教既模式,創立影響西方深遠的入世佛教文化。如果我們受限於框框,將殺死了框框外的一切可能。

所以如果你希望實踐自我,便要學習活在框框之外。我有一位學生,人生三十年從事一份工作以來,從未感到快樂,但這份工作讓他變得有錢、有權,也有前景,這學生認為只要有了這些條件,自己的人生將會變得快樂且有意義。結果直到某一天,她終於承受不了而決定辭職,休息了數月決定甚麼也不做,才驚覺原來一直以來也沒有思考自己真正喜歡甚麼,一生所作之事都是服務家人、為了達到社會的期望。於是她開始花時間做運動、發展興趣,做一些自己感覺自在的事情。當沒有任何計劃、沒有為未來打算時,就只是沉醉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幾個月後,他便明白到只要好好的做自己,一條新的人生方便會顯現,一條和社會框框無關,意料之外卻是務實之中的道路。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