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毛利族人的紋身能夠重尋意義,再現活力嗎?

2016年8月,毛利族人內娜‧馬胡塔(Nanaia Mahuta)再次當選為新西蘭工黨議員,她在下巴紋上了毛利族傳統的臉部剌青「Moko Kauae」,成為該國議會裏首位臉上有剌青的女性議員。

馬胡塔1996年獲選成為新西蘭國會議員,2005年至2008年曾在工黨政府出任部長,2008年工黨失去執政黨地位,但馬胡塔一直保留議席,直至2016年工黨再次上台,馬胡塔更擔任毛利發展部長(Maori Development Minister)兼房屋副部長(Associate Minister of Housing)。

馬胡塔在2016年才紋上「Moko Kauae」,她解釋,這是紀念自己成為了國會議員20年。她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身份加上面上剌青,將毛利人的傳統文化帶至紐西蘭,甚至是帶到世界各地。

馬胡塔說:「這是我的身份象徵,也顯示我屬於那裏。」

不單在新西蘭,佔有澳洲人口15%的毛利族人,近年也有復興紋身的趨勢,人們透過在身體和臉上的紋身,表達對毛利族文化(Maoritanga)的認同。

在南太平洋被稱為波利尼西亞(Polynesia)的不同島嶼中,各部族都有傳統的紋身文化。新西蘭毛利族人以臉部剌青「Ta Moko」最有名。傳統上,只有部落中的領袖以及於部落中有著崇高地位的族人,才可由被稱為「Tohunga」的紋身師為其設計圖騰,將「Ta Moko」紋於身上。

毛利族人用信天翁鳥的骨所制成的針(uhi),蘸上各種顏色的染料,用小錘刻入淺層皮膚之中,等於是在皮膚上雕刻出花紋,要花上長時間,過程也很痛苦。紋面者在面部傷口癒合前只能吃流質事物。

一般毛利族女性的「Ta Moko」只會出現於下巴的位置,稱為「Moko Kauae」。 新西蘭歷史學家米高‧金(Michael King)在他的重要著作《毛利紋身》(Moko: Maori Tattoo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中提出,這種紋身是成長的標誌,它象徵着一個女孩蛻變成成年女性的過程。

在十九世紀之時,歐洲人來到新西蘭,由於傳教士認為紋身是惡魔的化身,加以禁止。毛利族人與英國人接觸日久,生活習慣也被同化,面部紋身越來越少見,到1970年代後期,除了居住遍遠地區的毛利族人,已很少人在臉上剌青。

懷卡托大學(University of Waikato)副教授泰卡霍圖:麥斯威爾(Te Kahautu Maxwell)說:「經歷了殖民時代和傳教士的工作,紋身曾經成為一種幾乎要過時的傳統,直到20世紀末開始,男性和女性的紋身才出現大規模的復興。」

麥斯威爾說:「毛利人以紋身,重新找回他們的傳承和身份認同。」

今年6月,新西蘭航空(Air New Zealand)更取消了多年來禁止員工有明顯紋身的規定。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