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爸爸,我愛你】退休教師陳明明談父親的角色與責任

陳明明老師建議父親多帶孩子到郊外走走。

這個星期天(6月18日)是父親節,受中國人傳統思維影響,父親角色側重於賺錢養家,致令不少父親沒想過究竟自己可以教孩子甚麼?陳明明老師在香港鄧鏡波書院任教三十六年,由教師晉升至副校長,年前退休。出於對孩子的愛,陳老師將教師可以教學生甚麼的思考延伸爸爸可以教孩子甚麼。

陳明明老師的獨生女也是教師,想必是陳老師的精心安排女兒承繼衣砵,陳老師猛然澄清,「不是我安排的,我反而有勸她是否有想清楚進入教育這個行業。」陳老師不單不是「子承父業」的擁護者,更認為這正是香港家長育兒的一大困局,「香港父母對子女很殘忍,要孩子變成父母心目中的孩子。其實孩子應有自己的生活,生命和道路。」

陳老師認為父親的最大責任是給予孩子一個安樂窩,他說的誠然不是時下最熱門談論的「買樓需父幹」,父母動輒花過千萬為未婚孩子購置房屋。陳老師指出父母不能代孩子解決問題,尤其當孩子長大後,但父親應該將家庭經營成一個安樂窩,讓孩子即使遇到生活問題,但一回到家裡,心裡便感到踏實和舒服,這有助孩子認清問題的真面目,想出解決辦法。「這個安樂窩是父親和孩子的關係,即使是一通電話也可以令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愛。」

對話的藝術——別急於說「不如你這樣吧!」

陳老師提醒父親們不要太快「指導」孩子作出選擇,「很多爸爸因為太愛孩子,潛意識希望孩子別走冤枉路,所以常常急於提議『不如你這樣吧!』,但這樣未有給予孩子空間學習作決定和學習承擔結果,因為他們覺得是爸爸替他們選的,責任不在他們身上。」

講道理要簡潔

陳老師擔任教師多年,眼見不少老師或家長捉著孩子講道理,動輒數小時,無非要孩子肯低頭認錯,「其實孩子們十分聰明,一點就明,只是未能即時給反應。孩子需要時間和空間來消化和改正,而不是重覆又重覆的『哦』。」

出外走走,齊齊放鬆

作為父親的陳老師坦言自己也不斷思考家長應該教孩子些甚麼?他的結論和建議是多帶孩子到社會不同環境體察一下,以豐富孩子的經歷和眼界,培養他們成為通情達理的人。陳老師也深明香港孩子和父親也受壓甚深,他認為到郊外走走可以舒緩繃緊的關係,讓大家在開闊的環境中溝通心底話。

陳老師談到對女兒只有一個期望——

做好人

好像與「世界和平」一樣有點不著邊際,陳老師不慌不忙解釋「好人」的定義:希望她顧自己之餘,也懂得關顧其他人,更多幫助其他人。

雖然陳老師謙稱自己當父親的成績「不及格」,但這正是他不斷思考如何做得更稱職的動力。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