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面對新冠病毒肺炎大流行,照顧者身心特別受壓,專家提醒要注意幾點,避免壓力爆煲

傳染病大流行的早期階段特別容易引起焦慮,一個消息可以牽動大規模非理性行動,例如近期不少地方出現日用品搶購潮,即可見一斑。人心惶惶,因為不知這種疾病會變得多廣泛和致命。

疫情中,照顧者的壓力尤其巨大,他們因為肩負照顧他人的責任。例如家中的老幼,或是有殘障的家人,他們難以即時改變生活日程來應對疫情。例如,他們無法隨意外出購買防疫物資等。

據報,在香港,一位單親母親與停課的孩子已經「困在」一個只容一張床和數件家具的房間逾月了。疫情嚴重,加上擔心口罩不足,母親只好讓子女長期留在家中。母親也因留家照顧子女,無法外出工作,坦言「再這樣下去,怕屈出病來」。

為了減低相互感染的風險,香港政府部份部門維持有限度服務。失去平時的支援,不少家庭照顧者需要獨力承擔照顧的責任,有照顧者不諱言「唔知頂得幾耐」。

輔導心理學專家提醒照顧者要格外注意自己在大流行病期間的身心需要。保持心理健康的具體方法包括別追看「最新消息」、不追求「事事完美」、與受照顧者坦白道出感受,以及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別追看「最新消息」,只閱讀可靠來源的新聞

傳染病大流行期間,消息滿天飛,看多了讓人特別緊張,甚至變得神經質。專家建議本來已經忙碌的照顧者毋須緊貼事態發展,也別讓手機上社交媒體的各類消息佔據自己的時間和心思,只需要相隔幾小時看一次來源可靠的新聞報導便可。

不追求「事事完美」,只處理可以控制的範圍

因為被照顧者的特殊情況,家居衛生要求往往特別高。然而,在非常時期,照顧者可能要放緩追求最高標準。專家提醒,照顧者盡力保持基本衛生條件,在現實中做到最好,而不是做到完美。

向受照顧者坦白表達感受

人人都有情緒,照顧者更加是備受壓力的一群,卻因為礙於責任,往往難以向別人講述自己的感受,怕別人誤會自己在埋怨別人。

專家建議照顧者應把握機會,向受照顧者坦白表達自己的感受。有家庭輔導專家建議,家長可在疫情期間把握機會增進親子關係,藉此幫助子女加強「抗逆能力」。例如,當子女因無法外出而發脾氣時,家長可鼓勵子女一同思考解決方法。

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人生是場馬拉松,要懂得配速,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人總有脆弱的時候,脆弱並不是無能。尋找專業協助更非示弱,反而是勇敢的行為。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