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智慧】童心:十個挖沙的理由 ── 心愛教育系列之十五

作者陳明明老師在中學任教多年, 始終擁抱熱誠, 學生就是自己的孩子。現在退休了, 為”活一番” 寫了這組文章, 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看教與學, 看這個世界。他希望藉此和老師 – 尤其是新入行的年青老師 – 分享和交流。歡迎回饋!

不少學校(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圍牆外都掛滿五光十色的宣傳板或橫額,有標榜學生出色的表現,有宣揚學校的宗旨政策。當中不乏一個重點:我們的老師都關愛學生。

傳統是「尊師重道」、「教不嚴,師之惰」,近代流行關愛學生,為了平衡一下,便有「敬師愛生」運動。畢竟,「對學生要有愛心」實在太新穎,意何所指,具體如何實踐,人言人殊。遇上際遇較差的學生,有人提出教師應懷抱慈悲之心,這又是否難上加難?況且,這慈悲之心又從何而來?或何以得之呢?

學校、社會的要求那麼多,新老師難免碰到內心交戰的困局,特別是當自己心中有氣時,「一念之差」便足以傷害師生關係,動搖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實只要靜心一會,觀念一轉,重拾被抛諸腦後的童心,降低自己的「高度」,跟孩子「一般見識」,再次細味自己和其他孩子成長的步伐,不難產生「一念之得」的奇妙效果,師生雙贏。讓我們從小學與初中的孩子開始吧!

屋苑的平台花園有片草坪,通常都甚少人闖進。除了護理員工澆水和清除雜草外,假期時,間中有家長和孩子在草地上玩些簡單的遊戲。

最近幾個星期,草坪的一角變得光秃秃,露出沙石,受害範圍不斷擴大。是孩子的傑作:看似是幼稚園或初小的,有時個別行動,有時三五成群,蹲下來,用心用力挖沙。不想沾污雙手的拾些樹枝作工具;要拼命的出動沙灘嬉戲用的膠桶膠剷等。大家不只熱衷除草扒沙,似乎更想成就一件大事:挖一個地洞。每天「放學」回來,都有人接力,洞愈來愈大,也愈來愈深。終於,管理員要干預,間中走來巡邏制止,地洞也遭填平。不過,自發的孩子竟然眾志成城,沒有放棄,很快,原來的洞口又慢慢浮現了。

想指摘這些孩子,不知天高地厚,胡作非為。

孩子們做錯了甚麼?

跟一個老師提及這事,回應卻出乎意料,只是問孩子其實需要甚麼,然後舉出多個理由來「合理化」孩子的壯舉:

一. 需要指頭的另類(複雜)活動;
二. 追求與沙石接觸的另類(粗糙)感覺;
三. 滿足強烈的認識自然的衝動;
四. 有時與朋友共同進退,求取認同,有時又想別樹一幟,確認自我;
五. 除了依從成年人的指示,規行矩步外,總想自由發揮;
六. 好奇心引領行動,無須預設目標;
七. 表現天真的勇氣,不畏懼風險;
八. 追求無邊界的活動空間;
九. 熱衷創造,即使成年人視作破壞;
十. 充分表現自己的勇氣與自信。

細心觀察,孩子告別襁褓後的舉動、表情、話語,不正是反影了這些需要嗎?該為他們保育、發揮這些需要和潛能嗎?

孩子到了中學又如何?那老師要講的故事還未完:

中一學生,縛鞋帶也不會,生活教育科要教嗎?
中二學生上實驗堂,見了火怕得要躲起來,更不要說用火柴點火了,實驗還要做嗎……
被視為精乖靈俐的孩子為甚麼這樣懦弱、「低能」?天生的潛能去了哪裏?

放下我們的成見,喚回我們的童心,老師們,環顧校園,沙池應該是難得一見的了,也不一定需要,但是課堂內外,有各式各樣隨著孩子長大而變化的「沙池」嗎?有形無形的,供同學們磨煉雙手、砥礪意志、開拓天地吧!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