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助人經驗】迷惘……怎樣可以不再迷惘──關俊棠神父談心靈教育

文/圖:活一番

IMG_0179

編按:考試壓力、長輩期望、社會價值……活在香港不容易,相信不少年輕人早已感同身受。自言「好捱得」的關俊棠神父,推想「迷惘」是現時年輕人心裏最大的苦。積極在中學推動「心靈教育」的關神父,處處彰顯大愛;以往,神父也經歷了一段自我懷疑的迷惘日子。他怎樣面對人生的「迷惘」呢?

關俊棠神父:曾任職中學生訓輔主任,多年從事倫理教學、人格成長及婚姻輔導。1997年,為了更加貼近大眾,毅然放棄神職人員甚受保護的生活模式,自力謀生,以輔導、教學工作養活自己。2008年開始,積極推動「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計劃,培育老師及學生的心靈健康。

 

對於自身的弱點,二十六歲晉鐸的關俊棠神父,講得好直白,坦承很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不怎麼明白別人的感受;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方面,同樣做得不好。這與他唸寄宿學校關係很大,「寄宿學校以紀律主導,強調集體,不鼓勵學生與個別同學建立深刻的友誼,要旨是以平等的態度愛所有人。」

內心基礎不穩固 神聖框架更危險

如是,勤奮守紀的關神父缺少學習與人交友的機會;神職人員的訓練,也往往強調感情上須學習抽離(detached),對謙卑的強調,更抑壓了自信心的建立。後來開始牧養工作,照顧教友信仰、心靈甚至家庭關係的需要,發現信心不足,自我形象不清晰。「在宗教上有很多崇高的理解,但欠缺了人性的基礎。人格還沒搞清楚便建構一個神聖的框架,是很危險的!」

可幸,關神父很早便發現自身的問題,並積極主動去改變。約三十歲開始,前後花了十多年時間去學習和修正內心的欠缺,修讀心理輔導,處理人格偏差、身份認同、與人溝通等問題。當中,神父強調勇氣和坦誠的重要。「例如在加拿大受訓時,向導師剖白感受或接受小組輔導時,可以很難受和尷尬,因為你須披露自己一些好像很不該、很醜惡的事情。」神父表示有些同學會退縮,他卻會好好把握機會,改進自己。慢慢,他學習與人相處,也學習與自己相處,漸漸打破了與別人之間的隔閡,繼續學習做一個更好的人。

IMG_0153

把問題攤出來才可改進

那麼,該怎樣去幫助有情緒困擾的青年人?神父認為現在不少老師處理學生問題時,沒有足夠的信心或承擔能力,不敢觸碰學生內在問題的核心,情況便越來越難搞,形成惡性循環。「就像出麻疹一樣,精神或心理的問題也必須攤出來嘗試解決,才可以康復。過程當中,最重要是讓對方有信心,明白到即使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也會受到尊重。」不批判,以平常、包容的態度聆聽,是箇中要領。

談到年輕人的苦,關神父認為「迷惘」,最令他們失落。香港社會的主流價值普遍追求短線理想,成年人生活實在太忙碌,根本無法耐心聆聽。「很多父母實在太忙,沒時間或精力讓子女撒撒嬌,漸漸,子女覺得在家中得不到支援。」關神父強調社會上有心人很多,但大家都缺乏時間;大家都在想,想找朋友傾訴或分享人生的喜悅,但都太忙,最終得個「想」字。反省自己時,神父也會感到難過,深感自己沒時間主動接觸或關心朋友甚至家人,即使已察覺對方有心靈需要,卻還是幫不上忙。當成年人都在忙,青年人只好找同輩傾訴,「但同學處境也差不多,負面加負面,內在的力量便會流失。」

IMG_0195

心靈教育的三大要素

有見青年人心靈貧乏的情況嚴重,關神父由2008年開始,努力推動「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計劃,活用其輔導工作的經驗,以各種方法幫助年輕人尋找人生方向,進行「生涯規劃」。同樣,老師工作壓力沉重,神父強調其計劃更要滋潤老師的心靈。

心靈教育可分作三個階段。首先,關神父進行「自處教育」,指導同學如何管理自己,以正念禪修等方法幫助學生定靜守心,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知,並與負面情緒交朋友,接受自己。然後是「人生教育」,幫助同學深入認識自己,確立人生目標,尋找生命意義和抱負,在身、心、情、理、靈不同層面,成為更整全的人;重點在於讓同學找到大致的方向感,人生目標在中途改變也沒關係。最後是「大愛教育」,讓年輕人明白到人非孤島,而是一個互為影響的共同體,心中既有自己,並心存眾生,以自然為師為友,彼此成就,把人生締造成一份禮物,嘗試令世界因你而美麗。聽起來非常崇高甚至理想化,要旨不過是做個平凡但健康快樂的普通人。

心靈素養(Spiritual Literacy)

在關神父眼中,「神聖」並非甚麼高不可攀的事情,而是做回自己;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神聖的,正是因為他們都在做真實的自己。神父希望年輕人學習的,就是懂得閱讀在日常生活中的神聖,做回自己。接著,並要嘗試培養自我超越的能力,並閱讀到生命與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連結。這正是他提倡的心靈素養(Spiritual Literacy)的培育。

關神父坦言,在學校推廣心靈教育很不容易,因為很多人都以為他們在傳教。「不是很多人會明白靈性的重要,家長普遍也不會考慮這些,學業成績以外,頂多只會關注子女的品行。」

關鍵:自己有心去改變

關神父慨歎部分受情緒困擾的人,選擇活在苦悶中,沒有改變的動力。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自尊或惰性。「首先是所謂的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心理狀態必須有所察覺,重點是要有心去改變,否則耶穌或佛陀也幫不上忙。」

神父特別喜歡《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的故事,「當你的心願意朝向一個健康正面的方向,宇宙一切的力量都會來支持你的。」

延伸閱讀:

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家,讓學校成為學生、老師的家,讓我們的家成為真正的家──心靈教育導師張仕娟談「學與教的終極關懷」

沉默是金──不一樣的學生輔導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