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印度喜馬拉雅山冰川斷裂引發洪水,是否與高山過度開發有關?居民數十年前已關注護林⋯⋯

今年2月7日,印度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南達德維冰川(Nanda Devi)冰川斷裂,衝入恆河上遊幹流的里根加河(Dhauli Ganga),導致決堤並引發洪水爆發,至少54人死亡,仍有大約170人失蹤。

肇事地點位於阿砍德邦的查莫利縣(Chamoli),在首都新德里以北500公里。洪水沖毀了里甘加水電站(Rishiganga Power Project)的堤壩和河邊和房屋、道路和橋樑;另外興建中的塔波萬水力發電站(Tapovan Vishnugad Hydroelectric Power Plant)工地也被洪水摧毀。下游村莊已經疏散,大部分失蹤者是在水電站工作的工人。

這次雪崩,可能是喜馬拉雅山脈一連串災難的最新的一次。除了冰川融化,亦與上游大批樹木被砍伐和修建水壩有關。科學家和當地民眾過往一再警告,人類干預北阿坎德邦的脆弱地貌,將會造成自然災害。

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地區,因為氣候寒冷和有大量冰川而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來自喜馬拉雅冰川的淡水流入十條主要河流流域,為約十九億人——約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提供飲用和灌溉的用水,然而該地區的冰川近年卻因地球暖化而急速融化。

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地區,被稱為地球「第三極」。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喜馬拉雅冰川的融化速度是上世紀的兩倍,而國際山地綜合開發發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評估,到2100年前,該地區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冰川可能全部融化。

北阿坎德邦山區自1970年代已開始保育運動「抱樹運動」(Chipko movement,又稱Chipko Andolan),就是從查莫利縣這一帶開始的。「Chipko」在印度意思是「擁抱」,因為村內的居民一起圍繞大樹,以防止工人砍伐樹木。

1960年代末期,印度北方邦政府在查莫利地區修路,並與伐木公司等開發當地的森林資原。而阿拉克南達山谷的當地居民亦開始關注到砍伐森林對的影響。

1973年3月26日,查莫利縣的戈佩斯赫瓦爾(Gopeshwar)的地方林業官員,批准一間體育用品制造商砍伐300棵白蠟樹,用以製造球拍。伐木工人及附近的數百名村民齊集示威,又手拉手圍著樹木阻止工人砍伐,經多日僵持後,該公司放棄了伐樹計劃。

一年後,又有林業部要拍賣阿拉克南達河(Alaknanda River)附近的2,500棵樹,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政府藉口商討賠償,邀請村中的男性到附近一城市,趁機會派工人前往砍伐樹本。附近一條小村落雷尼(Reni)的婦女領袖古拉.德維(Gaura Devi)獲悉後,召集了數十名婦女與伐木工人交涉,後來更手拖手圍著樹,阻止工人砍伐樹木。

地區政府經調查後,確定雷尼一帶的森林屬敏感區域,規定十年內禁止在該地區伐樹。

這項運動也促進了印度政府在1980年通過森林法(Indian Forestry Act),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下令,二十年內禁止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地區砍代樹木。「抱樹運動」亦發展成全國性的保育運動,因其非暴力抗爭的方法而受到國際關注。

然而,自2005年以來,印度中央政府、國營電力公司就一直在盤算高山水利發電的開發商機,包括北阿坎德邦在內,恆河上游高山的各條支流,都修築了發電水壩。

該地區在2008, 2011, 2013及2016年,曾多次發生洪水和山泥傾瀉。2013年6月,更發生了地區首席部長稱為的「喜馬拉雅海嘯」(Himalayan tsunami),大洪水、山泥和岩石,襲擊北坎德邦的凱達爾納特(Kedarnath)鎮和附近的村落,摧毁了大量房屋和基礎設施,大約有6000人死亡。

那次災難後,印度最高法院頒令組成一個特别委員會,調查大壩是否加劇了洪水的影響。

印度人民科學研究所(People’s Science Institute)所長拉維·喬普拉(Ravi Chopra)是該委員會成員,他建議政府停止在喜馬拉雅山高處的阿拉坎南達-巴吉拉提(Alaknanda-Bhagirathi)盆地繼續修建水壩。

委員會發現,在興建水壩過程中,在山體上挖掘大型隧道,實際上會引入裂缝和裂缝斷裂削弱了山體,增加了山體滑坡的風險。

2019年,雷尼村(Raini)的村民們日希甘加水電項目提出訴訟,高等法院頒下了兩項暫緩令,包括限制日希甘加電力項目進行爆破工程,第二項指示該公司從項目現場清理所有建築材料和廢料。但村民表示,該公司未有遵照法庭的指示,仍然繼續進行爆破。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