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疫情改變人類相處模式:它拉遠了人們的社交距離,還是令人的關係更親近 ?

新冠狀疫情在部分地區放緩,當地政府逐漸放寛限制出行的措施,商業活動逐步回復正常,部分體育比賽重新展開。然而,大多數餐廳、公園、購物商場和宗教場所,仍然實施社交隔離的安排,以減少人們再次受感染。

這一次疫情對人們的生活,確實帶來不少改變 !

在世界各地,很多餐廳和食肆在餐桌之間加設屏風,避免人們互相接觸而感染病毒。荷蘭一間食肆在戶外增設了玻璃廂座,每間可供二人用餐。

在荷蘭鹿特丹和美國三藩市,很多廣場、停車場等公共空間被改成臨時購物區,供店鋪在戶外營業。在多倫多和紐約的公園內,草地被畫成一個一個「休憩區」,避免太多人們聚集。

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整個市彷彿變成了一個大型露天咖啡座,餐廳、酒吧紛紛搬到廣場和街道營業,市內一個停用的機場被改建為露天汽車影院。下月起,市內的舊城區將禁止汽車行駛,只開放予行人和乘騎單車的人士使用。

該市市長列米吉尤斯‧希馬修斯(Remigijus Simasius)說:「我們原本計劃在下年才推行這項措施,但由於疫情關係,戶外空間需求大增,我們順理成章加速推行。」

多倫多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環境學教授羅杰‧基爾(Roger Keil)認為,將城市街道開放予行人和單車人士,固然是較容易實現的目標,但城市當局應更著重城市外圍的發展。他說:「我們應該讓城市的外圍地區增加生氣,這不單是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另一種傳染病,同時也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洪水泛濫及其他問題作好準備。」

疫情亦改變了人們的社交行為,人們減少了國外旅行和駕車出遊,騰出更多時間與家人共聚,也更多在家煮食和用餐。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心理及語言科學教授萊斯莉‧古特曼(Leslie Gutman)說:「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面對面的接觸有助人們的成長,社交是生活重要的一環。在疫情之後,人們可能更著重小群體聚會,只會花時間與最關心的人見面。」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