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經驗】義工父女檔,走到床前為老人家送上音樂和慰藉。這是父女背後的故事….
香港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創辦人李昕早年因為接連經歷喪親之苦,走出陰霾後,積極推動生命教育,還與爸爸組成義工父女檔,將音樂送到老人家或病人耳邊,傳播快樂。
香港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創辦人李昕早年因為接連經歷喪親之苦,走出陰霾後,積極推動生命教育,還與爸爸組成義工父女檔,將音樂送到老人家或病人耳邊,傳播快樂。
近數十年來,「正念治療」(Mindfulness Therapy)於各地蔚然成風,而正念禪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和「身心醫學」(Mind / Body Medicine),亦成為醫學研究的注目焦點;研究員相信,心理因素對身體健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正覺中學中四級學生房嘉朗及李志謙編寫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式(app)鼓勵香港人每日行善,並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傳播「選擇善良」的信息!
源於內心的召喚,還有一份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注,三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催生了相信是全港資訊最齊備的精神健康網上電台和資源庫──友心情Radio-i-Care。
這三位女英雄是Eppie(尹可如)、Eva(阮曼華)及Vera(劉潔明,別名心明)。Eppie是資深精神復康社工;Eva退休前是理工學院教授設計的老師,也是友心情的節目主持、節目顧問及美術總監。Vera則是前商業電台DJ、東華三院前資深社工,離任後又成為友心情的王牌節目主持和節目製作總監。她們早在2005年一次聚會中,談到精神病患者一直備受忽視以至誤解,正確的治療機會及正常的生活空間因此被扼殺。一則當年廣受關注的「石塘咀故事」,更讓她們覺得急需為精神病患者及家屬多做一點事。
歴來各種文化都對臨終的夢境或幻象十分好奇,甚至賦予某些神聖的意義。《紐約時報》較早前一篇專題報道引述研究人員指出,了解這些夢境有助醫護人員更加明白病者的需要,讓臨終病人安然離世。
2013年,BBC Scotland 主播Sally Magnusson 建立了 “Playlist for Life”,紀念她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母親,並鼓勵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家人為病患者製作專屬的歌曲playlist,與親人分享。她認為,音樂能夠解開被鎖的記憶,幫助他們記起自己是誰。
18歲的尹昀源是南韓抱川市一位高中學生。 去年寒假,他與十位青少年被送往茂朱郡的國家網癮治療中心,參與為期27日的「網路夢想村」治療營。他由前一年暑假開始,每天花14小時玩電腦遊戲,開學以後,每日仍然花12小時玩遊戲或網上聊天。
當眼前的病者走到人生的最後階段,作為醫療界從業員,原來有很多方法可以保持幹勁。3月9日,阿姜布拉姆(Ajahn Brahm)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成員,作了個多小時深刻的交流。
「I love you, 陳Sir!」之後送上一個飛吻。訪談期間,在學校走廊見證了這段師生情誼,心裏想:若我們更願意向他人表達愛,這個世界肯定很不一樣。
可有想過你的喜怒哀樂是不由自主的?困苦難堪的感受,竟是來自社會環境、歷史文化與權力架構所建構出來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