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我們會感到內疚?面對這種情緒時,我們應如何轉化?

我們自小被灌輸道德判斷,以好壞、對錯來判斷人事物。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做了不吻合自身價值的東西時,我們便判斷為「做錯」,然後生起內疚的情緒。內疚聚焦於行為,指「我做錯了事」、「我犯了錯誤」、「我做得不好」、「我不應該這樣做」……它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情緒。

閱讀更多 »

感恩的話要說出來──如何透過正念和非暴力溝通建立親密關係?

受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賽馬會抗逆有「家」計劃之邀,分享「如何透過正念和非暴力溝通建立親密關係?」。在構思此講題之時,我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家人為你做了一些服務,你有沒有向他/她表達感恩或欣賞呢?」有人回答說沒有,原因有三:第一,因為是家人,互相照顧,服務彼此是應該的;第二,因為怕尷尬;第三,以為我不說,家人也可以感受到的,因此心照不宣了。

閱讀更多 »

並非肢體相殘才算暴力──如何非暴力對待我們的感受

很多人都問為甚麼叫非暴力溝通而不改做其他名字?「非暴力」是馬歇爾刻意選用的一詞,他是引用甘地的口號,指的是當暴力從心中消除時,我們慈悲的本質便自然而然地呈現。非暴力,梵文是「ahiṃsā」,意思是「不害」, 即是不為自己、他人、生命帶來傷害。「不害」是印度一種古老的非暴力生活方式,它有兩個層次:指的是在「行動」與「意識」中不傷害任何生命。

閱讀更多 »
廣告:
推介:
焦點
關閉選單